
亦作“ 粉荔 ”。 唐 代 洛陽 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狀作為節日食品。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洛陽歲節》:“ 洛陽 人家,正旦造絲鷄、葛燕、粉荔枝。” 明 瞿祐 《四時宜忌·正月事宜》:“ 洛陽 人家,正月元日造絲鷄、蠟燕、粉荔枝。十五日造火鵝兒,食玉粱糕。” 明 楊慎 《藝林伐山·粉荔》:“《玉燭寶典》雲: 洛陽 人家,正旦造絲雞、蠟燕、粉荔枝。故 宋 人賀正啟有‘瑞霙餞臘,粉荔迎年’之句。”
“粉荔枝”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起源
指唐代洛陽地區在正旦(農曆正月初一)用粉制成的荔枝狀節日食品。這種習俗在明代文獻中仍有延續,如《四時宜忌·正月事宜》提到“造絲雞、蠟燕、粉荔枝”。
制作背景
唐代洛陽人家通過将粉塑形為荔枝,結合絲雞、葛燕等食品,形成獨特的節慶飲食文化,象征吉祥與豐饒。
品種特性
粉荔枝(Pink O'Hara)是法國戴爾巴德園藝公司培育的切花月季品種,專為鮮切花設計。其特點包括:
應用場景
作為高端花藝材料,常用于婚禮、慶典等場合,被譽為月季界的“貴族”。
“粉荔枝”既承載了古代中原地區的節慶文化,又代表了現代園藝中的精緻花卉品種。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或花卉培育細節,可參考、5、7(曆史方向)或(植物方向)。
《粉荔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用水果的形象來比喻人的美貌。
《粉荔枝》的拆分部首為米和艸,總共有11個筆畫。
《粉荔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小說《水浒傳》。在小說中,有一位名叫李師師的女子被贊美為“粉荔枝一樹開”,意思就是她美貌如荔枝花一樣綻放。
《粉荔枝》的繁體字為「粉荔枝」。
古時候《粉荔枝》使用的字形較為複雜,如「粉欐荔枝」。
她的容貌美麗動人,宛如一朵粉荔枝。
組詞可以有「粉如荔枝」「粉豔荔枝」「綻放的荔枝」等。
近義詞可以有「花容月貌」「秋水共長天一色」等。
反義詞可以有「憔悴」、「丑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