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他人索詩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負債。 唐 白居易 《晚春欲攜酒尋沉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顧我酒狂久,負君詩債多。”自注:“ 沉 前後惠詩十餘首,春來多醉,竟未詶答,今故雲爾。” 明 徐渭 《女狀元》第四出:“因此上難下筆,險做了賴詩債。” 梁啟超 《楚卿至自上海小集旋别賦贈》:“且乘健會酬詩債,頗惜多情誤佛緣。”
“詩債”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詩人因他人索詩或要求和作而未及時回應,内心産生的虧欠感,如同負債一般。以下是詳細解釋:
詩債指詩人答應了他人寫詩的請求,卻因各種原因未能完成,形成心理上的“債務”。這種虧欠感常體現在文人交往中,尤其在酬唱應答的傳統背景下。
現代詩人聞一多創作同名詩歌《詩債》,将詩債比喻為“貿易死亡底通寶”,以“債主”“本錢”等意象,表達未完成情感或創作承諾的遺憾。
詩債反映了古代文人以詩會友的社交傳統,以及創作責任與個人能力間的矛盾。梁啟超也曾用“酬詩債”形容這種文人間的互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聞一多《詩債》全文或曆代相關詩例,可參考(搜狗百科)或(古籍引用)。
《詩債》是一個成語,意為詩人因為寫作負累而欠下的債務。它形象化地描述了詩人為了完成作品所付出的辛勞和犧牲,以及人們對他們應該受到的尊重和欠缺的認可。
《詩債》的拆分為:“言”(yán)和“刀”(dāo)+ “人”(rén)和“刀”(dāo)。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它分别由8畫和2畫的兩個漢字組成。
《詩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其中一句詩:“五更鐘聲驚夢斷,微雨過,瑤草漸幽然。詩賦債成之後累,筆劄落盡已蹉跎。”這種形象的表述引起了人們對詩人創作之苦的共鳴,逐漸形成了這個成語。
《詩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詩債」。
在古時候,「詩債」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可能會寫作「詩債」,但大緻意義和現代相同。
1. 他寫了太多的詩,欠下了一筆詩債,無法償還。
2. 作為一個詩人,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詩債的重擔。
欠債、債務、寸借尺書、以牙還牙
詩情、詩思、詩意、詩懷
債主、債權、負債、債主權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