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shbone]∶鱼骨头
骨鲠在喉
(2) [straight forward]∶比喻个性正直、刚健
彼项王骨鲠之臣, 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陈丞相世家》
亦作“ 骨骾 ”。 1.鱼、肉等的小骨。亦专指鱼骨、鱼刺。《仪礼·公食大夫礼》“鱼七缩俎寝右” 汉 郑玄 注:“乾鱼近腴多骨鯁。” 贾公彦 疏:“ 郑 云‘乾鱼近腴多骨鯁’,故不欲以腴乡賔,取脊少骨鯁者乡賔。”
(2).骨干;骨骼。比喻诗文的主旨或风格。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浅者,则患乎妍而无据。证援不给,皮肤鲜泽而骨骾迥弱也。”《晋书·曹志传》:“干植不强,枝叶不茂;骨鯁不存,皮肤不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观其骨鯁所树,肌肤所附,虽取鎔经旨,亦自铸伟辞。”
(3).比喻刚直。《史记·吴太伯世家》:“方今 吴 外困於 楚 ,而内空无骨鯁之臣,是无奈我何。”《南史·徐勉传》:“ 勉 虽骨鯁不及 范云 ,亦不阿意苟合。” 明 屠隆 《昙花记·奸相造谋》:“自负先朝老臣,粗立名检,强项骨骾,不肯顺从。” 郭沫若 《今昔集·钓鱼城访古(四)》:“他是我们 四川 乃至全 中国 有数的历史学专家,而且是很有骨鲠之气的一位学者。”
(4).比喻刚直的人。 唐 皇甫湜 《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任贤而勿贰,招諫而必行;屏近习之纤佞,进周行之骨鯁,斯明目达聪之道也。”《新唐书·李栖筠李鄘传赞》:“刚者天德,故 孔子 称‘刚近仁’。骨彊四支,故君有忠臣,谓之骨骾。”
(5).指刚直之气。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然落拓之子,无骨骾而好随俗者,以通此者为亲密,距此者为不恭。”
骨鲠是汉语中一个兼具本义与比喻义的词汇,其含义丰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指卡在喉咙里的鱼骨、鱼刺。《说文解字》释“鲠”为“鱼骨卡喉也”。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亦提及骨鲠为咽喉异物之症,需及时处理。
正直刚强,敢于直言
如《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云。时弘农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谏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愈怒,遂并下廷尉。”此即“骨鲠之臣”的典型体现,形容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刚直品格。
例词:骨鲠之臣(刚正忠直的官员)。
心中郁结,不吐不快
衍生出成语“骨鲠在喉”(亦作“如鲠在喉”),比喻心中有话非说不可。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云:“若有所欲言而不得言,如骨鲠在喉,必欲一吐为快。”
形容性格刚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比喻刚直或刚直的人。”
例句:“他性情骨鲠,从不趋炎附势。”
表达强烈情绪
用于描述因情绪积压而急需宣泄的状态。
例句:“此事憋闷已久,骨鲠在喉,今日终得倾诉。”
《汉书·贾山传》载:“(贾山)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后世以“骨鲠”赞誉此类直谏之士,成为传统文化中忠臣的象征符号。
参考资料:
“骨鲠”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刚直的性格或人
形容人正直刚强,如“骨鲠之臣”指忠直敢谏的臣子()。《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内空无骨鲠之臣”即强调国家缺乏刚直之臣的困境。唐代皇甫湜也将其用于形容直言进谏的贤才()。
诗文的主旨或风格
用于文学批评,指文章的核心思想或刚健的文风。如《文心雕龙》评价屈原作品“骨鲠所树,肌肤所附”,强调其思想深度()。
“骨鲠”既可指具体鱼刺,也可比喻刚直品格或文学核心,需结合语境理解。
拜荷保证人本命辰嚫施雠嫌传杯词尾错谔徂逝达嚫东笼对号入座镀金独树敢作敢当膏田还路红桐觜话口毁宅胡闹镜见九荒戡殄跨厉岿峗狼顾乐亭调蜡社六一泉砻厉卢犬马羁马军拿斗南户窥郎泥尾排钟凭由戕风轻徐秋液搉利颯拉射粮深堑事寄食鸡肋说得嘴私羡天童寺题肩痛创外侮猥僻文道五才狭口袋相救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