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骨柮的意思、骨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骨柮的解釋

木柴塊,樹根疙瘩。 宋 朱輔 《溪蠻叢笑》:“ 猺狫 睡不以牀,冬不覆被,用三叉木支闊闆,旁然骨柮火炙背,終夜不絶。”《西遊記》第四八回:“舍下野翁煨骨柮。”參見“ 榾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骨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樹根或樹木砍伐後殘留的根部疙瘩,也常引申指用作燃料的短小木柴塊或木柴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字義與構成:

    • 骨: 此處并非指人或動物的骨頭,而是取其堅硬、塊狀、不易腐朽的特性作比喻。在古漢語和方言中,“骨”有時可指木頭、木塊或物體的核心堅硬部分。
    • 柮: 本義即指樹根、樹樁或砍伐後殘留的木頭根部。《說文解字》中對“柮”的解釋指向“斷木”,即被截斷的木頭,特指根部或粗短的部分。
    • 組合義: “骨柮”二字結合,更強調了樹根或木柴塊其堅硬、短粗、疙瘩狀的特點。
  2. 核心含義(本義):

    • 樹根疙瘩/樹樁頭: 指樹木被砍伐後留在地面上的根部凸起部分,形狀多呈疙瘩狀、盤結狀。這是“骨柮”最原始和直接的含義。例如,描述老樹被伐後,地上留下一個“骨柮”。
  3. 引申含義:

    • 短小的木柴塊/木柴頭: 由于樹根疙瘩或砍伐剩餘的粗短木頭常被用作燃料,因此“骨柮”很自然地引申指那些短而粗、不易劈開、適合直接投入竈中燃燒的木塊或木柴頭。在方言(如吳語、部分北方方言)和古白話中,常指燒火用的木頭塊。例如:“撿些骨柮來生火”、“竈裡塞滿了骨柮”。
  4. 使用特點:

    • 生僻性: “骨柮”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屬于非常用詞,主要出現在古籍、方言或特定文學描述中。
    • 形象性: 該詞生動地描繪了樹根或木柴塊堅硬、粗短、疙瘩狀的形态特征。
    • 方言留存: 在部分地區的方言中,這個詞或其變體可能仍有使用,尤其是在指代燒火用的木柴塊時。

權威性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骨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gǔ duò,其核心含義指木柴塊或樹根疙瘩,通常指可作燃料的短木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朱輔《溪蠻叢笑》中提到“猺狫”用骨柮作為燃料。它特指未經劈砍的短粗木塊或樹根,因形狀不規則且耐燒,常被用于取暖或炊事。

  2. 文學用例
    在《西遊記》第四十八回中,有詩句“舍下野翁煨骨柮”,描繪了冬日鄉村老人用骨柮燒火取暖的場景,側面印證了其作為燃料的用途。

  3. 異體寫法
    “骨柮”也作“榾柮”(gǔ duò),二者為同詞異形,均指代木柴塊。現代漢語中,“榾柮”的使用更為常見。

區分提示:需注意與醫學名詞“骨骺”(gǔ hóu,指骨骼生長部位)區分,二者發音、含義均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棒球運動薄業趁虛臭駡蠢蠢思動除祥搗麻煩點行短書杜陵風雨手铎針扼腕歎息發表方尺反诘豐艶敷政觀魏漢賦邗關含元鍭矢歡侍互助會見兵角仙節短韻長潗濈進利除害金魚藻九鑰看來趷躂闚問累勞理賞例外龍睜虎眼毛囊面如滿月鳴世敏晤眸矚盤根問底迫責鋪撒普賢荞麥绮羅嶔崟僧卻崎生母魚蛇鑽的窟窿蛇知道四論廷授通徹違背縣衡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