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骨柮的意思、骨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骨柮的解释

木柴块,树根疙瘩。 宋 朱辅 《溪蛮丛笑》:“ 猺狫 睡不以牀,冬不覆被,用三叉木支阔板,旁然骨柮火炙背,终夜不絶。”《西游记》第四八回:“舍下野翁煨骨柮。”参见“ 榾柮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骨柮"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树根或树木砍伐后残留的根部疙瘩,也常引申指用作燃料的短小木柴块或木柴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字义与构成:

    • 骨: 此处并非指人或动物的骨头,而是取其坚硬、块状、不易腐朽的特性作比喻。在古汉语和方言中,“骨”有时可指木头、木块或物体的核心坚硬部分。
    • 柮: 本义即指树根、树桩或砍伐后残留的木头根部。《说文解字》中对“柮”的解释指向“断木”,即被截断的木头,特指根部或粗短的部分。
    • 组合义: “骨柮”二字结合,更强调了树根或木柴块其坚硬、短粗、疙瘩状的特点。
  2. 核心含义(本义):

    • 树根疙瘩/树桩头: 指树木被砍伐后留在地面上的根部凸起部分,形状多呈疙瘩状、盘结状。这是“骨柮”最原始和直接的含义。例如,描述老树被伐后,地上留下一个“骨柮”。
  3. 引申含义:

    • 短小的木柴块/木柴头: 由于树根疙瘩或砍伐剩余的粗短木头常被用作燃料,因此“骨柮”很自然地引申指那些短而粗、不易劈开、适合直接投入灶中燃烧的木块或木柴头。在方言(如吴语、部分北方方言)和古白话中,常指烧火用的木头块。例如:“捡些骨柮来生火”、“灶里塞满了骨柮”。
  4. 使用特点:

    • 生僻性: “骨柮”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属于非常用词,主要出现在古籍、方言或特定文学描述中。
    • 形象性: 该词生动地描绘了树根或木柴块坚硬、粗短、疙瘩状的形态特征。
    • 方言留存: 在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这个词或其变体可能仍有使用,尤其是在指代烧火用的木柴块时。

权威性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骨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gǔ duò,其核心含义指木柴块或树根疙瘩,通常指可作燃料的短木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朱辅《溪蛮丛笑》中提到“猺狫”用骨柮作为燃料。它特指未经劈砍的短粗木块或树根,因形状不规则且耐烧,常被用于取暖或炊事。

  2. 文学用例
    在《西游记》第四十八回中,有诗句“舍下野翁煨骨柮”,描绘了冬日乡村老人用骨柮烧火取暖的场景,侧面印证了其作为燃料的用途。

  3. 异体写法
    “骨柮”也作“榾柮”(gǔ duò),二者为同词异形,均指代木柴块。现代汉语中,“榾柮”的使用更为常见。

区分提示:需注意与医学名词“骨骺”(gǔ hóu,指骨骼生长部位)区分,二者发音、含义均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暴德鼻孔辽天碧髓猜惧策籍常器此番打悲导读大鼜大易第二産业娥影繁浩風障负阻不宾告休给力孤本归藏氏合击彗星絜齐寖疎金屋宠禁魇继祀击撞拘局客观唯心主义克期苦口师鍊度灵狷禄入马贩子马拐卖价祃祭马靴门冬绮窗旗开马到日力闰法如坐针氊神农氏受降水月灯宋亭桃花盐通荆门土巴庚唾駡无上乘显德香火缘香梦衔令小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