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 魏 以來形成的古體詩。 唐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有“古調詩”若幹卷,皆為五言古詩。與後起的近體律絕相對。亦省稱“ 古調 ”。 唐 元稹 《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喜聞 韓 古調,兼愛近詩篇。”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八:“其時進士贄見前輩……但於詩賦、歌篇、古調之中,取其最精者投之。”
古調詩,是中國古典詩歌分類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唐代及以後詩人創作的、在格律上模仿或遵循唐代以前(尤其是漢魏六朝)古詩體式的詩歌作品。它與唐代新興并定型的“近體詩”(即格律詩)相對而言,體現了對古典詩歌傳統的繼承。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定義與定位 古調詩主要指不入近體格律的詩作。它不受唐代成熟定型的近體詩在平仄、對仗、句數、押韻等方面的嚴格規則束縛。其形式相對自由,句式長短不一(以五言、七言為主,也包含雜言),押韻較為寬泛(可換韻),不嚴格要求對仗和平仄粘對。其精神内核與藝術風貌上追求漢魏古詩的古樸、自然、直抒胸臆的特點,與近體詩的精緻工巧形成對比。古調詩是唐代詩人在近體詩規範之外,有意識地回歸和模仿更古老詩歌傳統的重要創作實踐。
二、 主要特點
三、 與近體詩的關系 古調詩與近體詩共同構成了唐代詩歌的兩大主流。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都兼擅兩者。李白以古調詩(尤其是樂府、歌行)見長,其《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别》等是古調詩的典範;杜甫則被尊為“古今體之集大成者”,其《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等五古長篇亦是古調詩的傑作。白居易明确将自己的詩作分為“古調詩”和“律詩”(即近體詩)兩大類。古調詩的存在,為詩人提供了在嚴謹格律之外自由揮灑的空間,豐富了唐詩的表現力。
四、 曆史地位與價值 古調詩不僅是對前代詩歌遺産的繼承,更在唐代詩人手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它代表了詩歌創作中複古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後世(宋、元、明、清)詩人也常創作古調詩,以此作為學習古典傳統、表達特定情感或進行詩體革新的途徑。它是中國詩歌長河中連接古今的重要紐帶,其崇尚自然、重視風骨的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權威參考來源:
古調詩是漢魏以來形成的古體詩體裁,與唐代興起的近體詩(律詩、絕句)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古調詩指漢魏時期的古體詩,以五言古詩為主流形式。白居易在《白氏長慶集》中專門編錄了“古調詩”若幹卷,均為五言古詩。其名稱源于對古樂調的承襲,後逐漸演變為對古體詩的代稱(提到“古調”最早見于《古詩十九首》)。
體裁特點
與近體詩不同,古調詩不受平仄、對仗、句數等格律限制,結構自由。例如白居易的古調詩多采用質樸語言,注重叙事與抒情結合,保留漢魏詩歌的簡練風格。
曆史地位
唐代文人如元稹、白居易等既創作近體詩,也推崇古調詩。元稹在《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中寫道“喜聞韓古調”,表明古調詩在當時仍受文人重視。
延伸含義
廣義上,“古調”可指代高雅脫俗的詩文或言論。如劉長卿《聽彈琴》中“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既指古樂調,也隱喻詩歌風格。
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研究領域,形容具有古風的作品。例如宋代陳鹄《耆舊續聞》提到文人投獻作品時“取其最精者”,包含古調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案例,可參考《白氏長慶集》或唐代詩話文獻。
暴示杯桊鞭鼓遍滿鳔清必修避債台鄙滞柴桑令纏商抄紙塵韻吃喜丑虐觸寒垂絶觸綸辭采打提溜倒牙達恉二丙風琴分茅胙土甘澤割舍還返紅小鬼交交關關解粘去縛捷音經卷精弱機偶空洞蓮船聯魁疠疾流彗龍溪脔肉賣錢馬上牆頭蒙蒙松松穆忞乃若撲忙乞和認頭醹醴生産力聲焰識照收繳佻剽挺胸突肚玩兒嗚哩嗚喇賢操哮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