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箴的意思、官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箴的解釋

(1).謂百官對帝王進行勸誡。《左傳·襄公四年》:“昔 周 辛甲 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 杜預 注:“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

(2).指官吏對帝王所進的箴言。 唐 王維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慷慨念王室,從容獻官箴。”

(3).做官的戒規。 明 沉鲸 《雙珠記·棄官尋父》:“制行難期畫虎成,事親肯被官箴縛,盡孝何愁世網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醒世文》:“為官頭頂守官箴,秉公正直奉法行。” 梁啟超 《新民說·論6*公德》:“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官箴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官箴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官”(官員、官吏)與“箴”(規勸、告誡)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對官吏的勸誡與行為準則。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本義:百官對君王的規谏

“箴”原指古代一種以規勸為主題的文體。《尚書·盤庚》載“猶胥顧于箴言”,即強調勸誡之言。先秦時期,“官箴”特指百官通過箴言向君主進谏的行為。例如《左傳·襄公四年》記載周太史辛甲命百官“作《虞箴》以箴王阙”,即百官借《虞箴》勸誡周王修正過失。此義強調臣子對君主的監督責任。

二、引申義:官吏的為官準則

自宋代起,“官箴”詞義逐漸轉向指代官吏自身的職業道德規範。如呂本中編著《官箴》,提出“清、慎、勤”三字為官吏守則,強調清廉、審慎、勤政的為官之道。明清時期,此用法成為主流,如清代《欽頒州縣事宜》要求官員“時時以官箴自省”,将“官箴”明确為官員的行為規範與道德标準。

三、現代釋義:官員的職業倫理

現代漢語詞典中,“官箴”定義為對官吏的勸誡或官吏應遵循的職業道德(《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内涵包括:

  1. 廉潔自律:如明代郭允禮《官箴碑》刻“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強調清廉的威懾力;
  2. 勤政愛民:清代汪輝祖《學治臆說》主張“盡心為民,不遺餘力”;
  3. 公正守法:宋代真德秀《西山政訓》要求官員“公事在官,是非有理”,嚴守法理。

權威文獻佐證

結論:“官箴”從臣谏君的古老傳統,演變為官吏自我約束的倫理體系,其核心始終圍繞權力監督與道德自律,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官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功能隨着曆史發展逐漸豐富,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1. 本義:最初指百官對帝王的勸誡,源自《左傳·襄公四年》記載的周代史官辛甲“命百官官箴王阙”,即通過箴言規勸君主修正過失。
  2. 演變:漢代後擴展為官吏自我約束的戒規,包括為官準則、道德規範及行政經驗總結,如明代薛瑄提出“正大立心,光明行事”。

二、核心内容

官箴的核心圍繞“為官之道”,強調:

三、文化意義

官箴是古代官員的精神标杆,承載着士大夫階層的修身追求。例如:

四、現代傳承

當代對官箴文化的重視體現在:


官箴從最初的君主勸誡發展為系統的為官準則,既包含廉政、勤政等核心理念,也通過箴言、碑刻等形式形成文化傳承,至今仍對廉政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隘門白魚入舟輩羣不臣之心材氣觸抹大吹大打大戶東勞西燕東虛匪什封戎封執否戾服貢傅說霖宮燭分煙廣員龜蓮海帶黃涔簧口胡猜徽班見伏兼濟薦擢九疑仙人開場白考績幽明拷鞫勞民費財立馬良久龍棚猛力覭髳民籍默移歐風孅人骞損巧薄凄傷砂糖魚兒生勢身基食食手寫水功德局四壁空談劍投狀退筆冢推筴蓊翳巷市陷溺仙壇記狎信玺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