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方的主山。 南朝 梁 吳均 《八公山賦》:“若夫神基巨鎮,而卓犖 荊河 。” 唐 李義府 《在巂州遙叙封禅》詩:“ 天齊 标巨鎮, 日觀 啟崇期。” 宋 蘇舜欽 《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長川奔渾走一氣,巨鎮截嶭上赤霄。” 清 顧炎武 《金石文字記序》:“所至名山、巨鎮、祠廟、伽藍之跡,無不尋求。”
(2).強大的藩鎮。 唐 白居易 《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詩:“巨鎮為邦屏,全材作國楨。” 明 王應麟 《通鑒地理通釋·曆代州域總叙中·宋二十二州》:“ 六朝 能保守 江 左,以強兵巨鎮盡在 淮 南 荊 襄 間。”
(3).比喻強大而可以依靠的力量。 明 宋濂 《故嘉興知府呂府君墓碑》:“是時, 永康 有 呂氏 ,隱若巨鎮焉。”
“巨鎮”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某地區的主要山脈或重要山峰,常用于形容地理上的顯著标志。
例句:唐代李義府《在巂州遙叙封禅》詩提到“天齊标巨鎮,日觀啟崇期”,這裡的“巨鎮”即指泰山作為主山的巍峨形象。
特指曆史上具有強大軍事或政治勢力的地方政權,如唐代的藩鎮割據。
例句:白居易《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中“巨鎮為邦屏,全材作國祯”,即以“巨鎮”比喻守護國家的軍事重鎮。
引申為具有支撐性或保護性的人或事物。
出處:明代宋濂在《故嘉興知府呂府君墓碑》中稱呂氏家族“隱若巨鎮”,形容其家族勢力穩固如可依靠的屏障。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曆史背景,、等來源。
巨鎮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巨和鎮。
巨的部首是工,筆畫數為九。鎮的部首是钅,筆畫數為十一。
巨鎮這個詞源于漢語,意為巨大的城鎮。它常用來形容規模龐大、繁華的城市。
巨鎮(繁體字)是巨鎮的繁體字形式,兩者意義相同。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巨鎮的部分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保持一緻。
1. 那個地方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一個巨鎮。
2. 這座巨鎮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遊客。
1. 巨大:形容事物規模龐大。
2. 鎮定:形容人的心情或行為穩定、冷靜。
3. 小鎮:較小規模的城鎮。
4. 城市:比巨鎮規模更大的城市。
5. 村莊:較小規模的鄉村聚居地。
市鎮、都市、鬧市、繁華
鄉村、農村、偏遠、荒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