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鶴之應的意思、鳴鶴之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鶴之應的解釋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王弼 注:“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 孔穎達 疏:“處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于外,為同類之所應焉。”後以“鳴鶴之應”比喻誠笃之心相互應和。 明 張居正 《<玉林清賞詩>序》:“迺今穴居名彥,大夫垂訪,諸君感鳴鶴之應,邕邕焉,鏘鏘焉。夫亦行古之道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鶴之應的釋義與考源

一、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鳴鶴之應”指鶴鳴叫時,同類聞聲響應。其核心喻義為:品德高尚或言行正直之人,其感召力能引發他人的共鳴與響應,強調德行的感通作用與同聲相應的自然規律。該成語蘊含對高尚情操的贊美及對志同道合的推崇。

二、典籍溯源與語境解析

此典最早見于《周易·中孚·九二爻辭》: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此處以白鶴在幽暗處鳴叫、幼鶴遙相呼應起興,隱喻君子雖處隱微之地,其誠信美德仍能感通遠近,吸引同道相合。王弼《周易注》釋曰:“處内而居重陰之下,而履不失中,不徇于外,任其真者也。立誠笃至,雖在暗昧,物亦應焉。”(參考來源:王弼《周易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ISBN 978-7-101-07900-1)

三、文化引申與用法特征

  1. 德行感召:象征高潔之士憑借内在修養赢得追隨,如《後漢書·蔡邕傳》以“鳴鶴之應”喻賢者影響力。
  2. 同氣相求:體現志趣相投者的自然聚合,如宋代李綱《議國是》稱:“正人登用,則賢士翹首以聽,所謂鳴鶴之應也。”
  3. 文學意象:古典詩詞常化用此典寄托理想人格的共鳴,如蘇轼《鶴歎》中“鶴鳴豈有怨,聲聞自相酬”。

四、權威辭書釋義佐證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釋為:

“《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後以‘鳴鶴之應’比喻誠笃之心相互應和。”(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26-3340-6)

此釋義強調其由自然現象升華為道德共鳴的語義演變,契合儒家“德不孤,必有鄰”的思想内核。

五、現代語境應用示例

當代使用多形容文化傳承或精神號召引發的廣泛回響,如:

“傳統文化複興的倡議如鳴鶴之應,激發了年輕群體對非遺技藝的研習熱情。”

“鳴鶴之應”以《周易》意象為基,經典籍闡釋沉澱為漢語中表達德性感通、志趣相投的經典成語,其文化生命力延續至今。

網絡擴展解釋

“鳴鶴之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1.基本解釋

2.出處與典故

源自《易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3.使用場景

4.補充說明

該成語強調以誠信和志趣為紐帶的精神共鳴,既有哲學深度,也適用于日常語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易經》原文或曆代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崩霣捕魚稱柴而爨褚薛從惡如崩賨錢錯辭撮土焚香打夾帳當軸處中電視演播室樊姬公闱貴不可言歸觐古喇水棍球過繼谷嗛寒冰活契奸市佳氣聚貨峻彥凱凱空妙姱姿淚點裡裡拉拉鱗迹螺徑麥奴腼貌命管名山事業劘厲褦襶子潘妃抛臉匹樂仆食強緻千金難買齊白石汔盡欺笑容放如今賞勳深根固蒂市鋪泰米爾語條科恌易體靣桐布為下小諒挾天子以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