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言的意思、浮言的詳細解釋
浮言的解釋
(1).無根據的話。《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 唐 張九齡 《與李讓侍禦書》:“我有獨見之明,物無浮言之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因 邵 寡,僞造浮言以相敗辱。”
(2).浮華不實的言論。《後漢書·安帝紀》:“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
(3).空乏不切實際的語言。《紅樓夢》第 * 回:“兩個人見了面,隻得用浮言勸慰。”
(4).表面的應酬話。 趙樹理 《李有才闆話》八:“ 得貴 跟着 恒元 吃了多年殘剩茶飯,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倒也學得了幾句。”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浮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
無根據的話(流言)
指缺乏事實依據的傳聞或謠言。例如《尚書·盤庚上》記載:“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你為何不先告知我,反而用流言互相煽動)。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提到通過僞造浮言進行诽謗的情節。
-
浮華不實的言論
指内容空洞、華而不實的言論。《後漢書·安帝紀》批評“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回答都流于膚淺,沒有獨特見解)。
-
空乏不切實際的語言
常用于形容缺乏實際意義的勸慰或敷衍,如《紅樓夢》第八九回中,寶玉與黛玉見面時“用浮言勸慰”。
-
表面的應酬話
指禮節性、不走心的客套話。現代作家趙樹理在《李有才闆話》中描寫角色“學得了幾句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
二、用法與語境
- 古代文獻:常見于經典史書、文學作品中,如《尚書》《後漢書》等,多用于批判不實言論。
- 現代延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正式場合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如官員講話中強調“不為浮言所擾”。
三、相關詩詞例證
宋代蘇轼在詩中寫道:“願子事笃實,浮言掃谵諄”,呼籲摒棄空談、追求務實。唐代姚合亦雲:“君子無浮言,此詩應亦直”,強調言行一緻的重要性。
四、總結
“浮言”一詞貫穿古今,多含貶義,與“實言”相對。其使用場景涵蓋曆史批判(如《尚書》)、文學描寫(如《紅樓夢》)、社會評論(如現代講話)等,生動體現了語言的文化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言》這個詞,意思是指言語虛假、不實的謠言或傳聞。它的讀音是fú yán,拆分部首是水(shuǐ)和言(yán),筆畫數為7。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其中的"言"是表示言語的意思,而"浮"代表虛假、不真實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浮言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即「浮言」。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與現代相差不大。這個詞在古代的文獻記錄中經常出現,用來描述各種不真實的傳聞或謠言。例如:"聞其浮言,不信也",意思是說當聽到了謠言時,不要輕易相信。
《浮言》這個詞也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浮言飛語」(傳言、謠言)、「浮言虛語」(虛假的言語)等。與浮言意思相近的詞語還有「謠言」、「傳聞」等。相反地,與浮言相對的詞語可以是「真言」或「實話」。
總結而言,浮言指的是虛假的言辭或傳聞。它源自古代漢字的寫法,表示虛假、不真實的概念。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和古代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同時,它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有着與之相關的近義詞與反義詞。希望以上回答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