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鹳。水鸟名。《诗·豳风·东山》“鸛鸣于垤” 三国 吴 陆玑 疏:“鸛,鸛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桮。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为池,含水满之,取鱼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雏。”《旧五代史·周书·齐藏珍传》:“ 扬州 地实卑湿,食物例多腥腐,臣去岁在彼,人以鱓鱼馈臣者,视其盘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状,假使鸛雀有知,亦应不食,岂况於人哉!”
(2).指鹳雀楼。 清 顾炎武 《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繫浮桥者今河西徙十馀里矣》诗:“失水黿鼉没,依城 鸛雀 邻。”
“鹳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àn què,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外形特征
鹳雀体型较大,形似鹤,具有长颈、赤红色喙,羽毛主体为白色,翅膀和尾部呈黑色。
其巢穴筑于树上,形如车轮,卵的大小约如三升杯。
生活习性
鹳雀会在巢旁用泥土筑池,蓄水后放入鱼类,用于喂养雏鸟。遇到人类靠近时,会按压幼鸟令其隐蔽,随后飞离。
别名
根据古籍记载,鹳雀有多个别称,如“负釜”“黑尻”“背灶”“皁裙”等。
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今山西永济,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闻名。
扩展补充
鹳雀的生态行为在《诗经·豳风·东山》和《旧五代史》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兼具文学与历史研究价值。
《鹳雀》这个词指的是一种鸟类,鹳和雀的结合,同时也表示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生物。鹳是大型的涉禽,常见于湿地地区,以鱼类为食,具有长长的腿和嘴,翔实的毛色使其在动物中显得尤为威严。
《鹳雀》的拆分部首是鸟(烏/鳥)部,鹳的部首是鸟,雀的部首是隹。根据《康熙字典》,鹳的总笔画数为16画,雀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鹳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鹳字由鸟和光两个部分组成,形状较为简练,没有繁体字。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鹳字的形状是扁平的,上部分是光字,下部分是鸟字。整个字形修长,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
1. 沼泽地里,一只鹳雀翩然起舞。
2. 他的房子外经常飞过一群鹳雀,给他带来了生活的美好。
鹤鹫、雀鹰、鹳脸、鹳腿、鹳翅等。
鹭鸶、白鹭、丹顶鹤等。
麻雀、麻雀无精打采、麻雀大了,什么都有。
扁针朝闼赤轮磋磥道洽钉书钉趸账堕坠读书种子发枹伏骥耿特宫吕顾接黑裘黄陵庙环极壶榼溷俗降低成本渐濡焦心劳思积厚流广精胆计望娟倩君子人苦口兰友瓜戚蜡嘴乐熙熙灵后卖货麻苇墨池内原溺冠疋丢扑答黔娄潜沦倩妆巧诈不如拙诚情纪青泥坂庆阴忍訽山陆山首熟讲司局随风逐浪通胧晚渡帷宫五则幰车香埠校学饩禀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