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巾。《新唐書·裴谂傳》:“﹝ 唐宣宗 ﹞取禦奩果以賜, 諗 舉衣跽受。帝顧宮人,取巾裹賜之。”
(2).指以巾裹頭。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 唐 路侍中 巖 ,風貌之美,為世所聞……善巾裹, 蜀 人見必效之,後乃翦紗巾之腳,以異於衆也。” 宋 範成大 《自晨至午起居飲食皆以牆外人物之聲為節戲書四絕》之四:“起傍東窗手把書,華颠種種不禁梳。朝餐欲到須巾裹,已有重來晚市魚。”
(3).謂舉行冠禮。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饌,會鄉黨之德齒,使将冠者行酒,其巾裹如 唐 人之草裹,但繫其腳於巾者。酒行,父兄起而告客曰:‘某之子弟僅于成人,敢有請。’将冠者再拜,右席者乃焚香善祝,解其繫而伸之。冠者再拜謝而出,自是齒于成人,冠服遂同長者,故謂之巾裹,亦古之冠禮也。”
“巾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 guǒ,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頭巾
以巾裹頭
舉行冠禮
如今“巾裹”一詞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服飾、禮儀或文學賞析時仍有參考價值。例如,描述曆史劇角色形象時,可引用“巾裹”體現時代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新唐書》《北夢瑣言》等典籍。
巾裹是一個動詞詞組,形容使用巾帕把物品包裹起來。在古代中國,人們通過将物品用巾帕包裹起來來保護它們免受損壞或髒污。
巾裹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巾”和“裹”兩個字。其中,“巾”的部首是“巾”,總共有三畫。而“裹”的部首是“衣”,總共有十五畫。
巾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在過去,很多人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他們通常使用巾帕作為包裹物品的工具。這種行為逐漸演變成了現代巾裹這個詞的含義。
巾裹這個詞的繁體字是「巾裹」,在繁體字中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然而「巾裹」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1. 他用一塊巾帕将剛采摘的水果巾裹起來。
2. 在寒冷的冬天,他巾裹着脆弱的植物,以保護它們免受凍害。
巾帕、巾衣、披巾等。
包裹、包裝、纏繞。
解開、解放、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