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訛略的意思、訛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訛略的解釋

(1).謂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闍那崛多》:“本國有寺,名曰 大林 ,遂往歸投,因蒙度脫,其郁波弟耶?此雲常近受持者,今所謂和上,此乃 于闐 之訛略也。”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闍那崛多》:“ 闍那崛多 , 隋 言 德志 , 北賢豆 揵陀囉國 人也, 隋 言 香行國 焉。”自注:“ 賢豆 ,本音 因陀羅婆陀那 ,此雲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 賢豆 之音,彼國之訛略耳。”《中國佛教·翻譯名義集》:“至于 玄奘 、 義淨 等新譯經論中名相的音譯,多和舊譯不同,而 奘淨 二師往往認舊譯為訛略。”

(2).錯誤和漏略。 元 李好文 《<太常集禮稿>序》:“遂暨一二同志蒐羅比校,訪殘脫,究訛略,其不敢遽易者,亦皆論疏其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訛略”是漢語詞彙中用于描述文字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訛誤與簡省現象的複合詞,屬于文字學、訓诂學領域的專業術語。該詞由“訛”與“略”二字構成:

  1. 詞源分解

    “訛”本義指言語虛妄,《說文解字》釋為“譌言也”,後引申為文字傳寫中的錯誤;

    “略”在《玉篇》中解作“簡也,要也”,可指删減或簡化。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古籍校勘領域,如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提及“形近而訛略”。

  2. 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中,“訛略”特指文字在流傳過程中因形近、音近或抄寫疏漏産生的錯誤與省略現象。例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文字訛誤與脫略”,《辭海》補充其包含“字形演變中的非規律性簡化”。

  3. 古籍應用實例

    該詞常見于文獻校勘,如《漢書·藝文志》載“古文異體,時有訛略”,指先秦典籍中的文字差異現象;清代樸學家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以“訛略”分析《戰國策》異文。

  4. 相關概念延伸

    與“通假字”“異體字”存在交叉,但更強調傳抄導緻的偶然性錯誤(訛)與筆畫簡省(略)。如敦煌寫卷中“佛”字省筆作“仏”,即屬訛略的典型範例。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訛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指在翻譯外來語言(尤其是音譯詞彙)時,因發音差異、文化隔閡或簡化習慣導緻的錯誤或省略。例如:


2.錯誤和漏略

泛指文字、文獻或記載中的錯誤與缺失。例如:


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唐代《續高僧傳》或元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爆擊拔身别隝琤淙車牛寵待傳抄淳則丹鷄點檢所複學緪索更正宮廬溝主海涅黃彩恍如夢寐環缭嘉奬踐蹅将來式九鼎魚倦勞劇吏空壤空轉闊别嬾婦連文犂春馬複令盲眇咪唑逆取順守牽鈎前藻跷趹侵越窮堕秋嚴企詠曲度折短社會科學設身食工釋耒水仙熟套子死殉塔器邆赕殄絕鐵硯磨穿土口拖後腿侂生瑕舋遐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