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略的意思、訛略的詳細解釋
訛略的解釋
(1).謂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闍那崛多》:“本國有寺,名曰 大林 ,遂往歸投,因蒙度脫,其郁波弟耶?此雲常近受持者,今所謂和上,此乃 于闐 之訛略也。”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闍那崛多》:“ 闍那崛多 , 隋 言 德志 , 北賢豆 揵陀囉國 人也, 隋 言 香行國 焉。”自注:“ 賢豆 ,本音 因陀羅婆陀那 ,此雲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 賢豆 之音,彼國之訛略耳。”《中國佛教·翻譯名義集》:“至于 玄奘 、 義淨 等新譯經論中名相的音譯,多和舊譯不同,而 奘淨 二師往往認舊譯為訛略。”
(2).錯誤和漏略。 元 李好文 《<太常集禮稿>序》:“遂暨一二同志蒐羅比校,訪殘脫,究訛略,其不敢遽易者,亦皆論疏其下。”
詞語分解
- 訛的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僞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 略的解釋 略 大緻,簡單,不詳細:大略。簡略。粗略。略微。略有所聞。略知一二。 省去,簡化:省略。忽略。其餘從略。 簡要的叙述:史略。要略。事略。 計謀:方略。策略。戰略。 搶,掠奪:侵略。攻城略地。 詳 筆
網絡擴展解釋
“訛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指在翻譯外來語言(尤其是音譯詞彙)時,因發音差異、文化隔閡或簡化習慣導緻的錯誤或省略。例如:
- 唐代佛經翻譯中,“賢豆”是梵語“因陀羅婆陀那”的訛略,原意為“主處”(天帝所護之地)。
- 玄奘、義淨等譯經師認為舊譯版本存在音譯簡化或錯誤,因此在修訂時重新規範。
2.錯誤和漏略
泛指文字、文獻或記載中的錯誤與缺失。例如:
- 元代李好文在編撰《太常集禮稿》時,通過校對古籍糾正前人記載的訛略。
- 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描述文本傳抄或翻譯中的疏漏。
相關延伸
- 常見用法:多用于學術考據、古籍整理等領域,強調對原始錯誤的考辨與修正。
- 關聯成語:如“以訛傳訛”“舛訛百出”等,均與“訛略”的“錯誤”含義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唐代《續高僧傳》或元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訛略》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行動或言辭上的欺騙或誤導。現在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訛」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言」,意為言語。它的筆畫數是訛略是「7」。
- 「略」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田」,意為田地。它的筆畫數是「8」。
來源:
《訛略》這個詞最初是由兩個字合成而來。其中的「訛」源自于古代漢字「訛」,而「略」則是從古代漢字「略」演變而來。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漢語的詞彙「訛略」。
繁體:
《訛略》這個詞的繁體字是「誹謔」,它仍然保留着原始漢字的形态,具有一定的書寫風格和曆史文化意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訛略」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古漢字寫法不穩定,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然而,這個詞的基本意思在演變中是保持一緻的。
例句:
1. 他用訛略的手法騙取了許多財物。
2. 我們不應該使用訛略的方式來欺騙别人。
組詞:
與「訛略」有關的一些詞彙有:訛詐、訛言、訛誤等。這些詞彙都與欺騙、誤導或虛假信息有關。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欺詐、哄騙、诓騙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實事求是、真誠、誠實等。
希望上述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