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愆的意思、伏愆的詳細解釋
伏愆的解釋
認罪。 漢 劉向 《列女傳·珠崖二義》:“ 珠崖夫人 ,甚有母恩,假繼相讓;維女亦賢,納珠於關,各自伏愆。二義如此,為世所傳。”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愆的解釋 愆 ā 罪過,過失:愆忒。愆尤。罪愆。 耽誤:愆期。愆滞。 過:愆伏(天氣冷暖失調,多指大旱或酷暑,有變化無常的意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伏愆(fú qiān)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與組合關系進行解析:
-
字義溯源
- "伏"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司也,從人犬",本義為俯身隱藏,引申為認罪、承擔之義。《漢語大詞典》标注其"承擔罪責"的義項可追溯至《尚書》"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的典故。
- "愆"在《爾雅》中訓為"過也",指過失、罪咎,《左傳》記載"王愆于厥身"即用此義。
-
合成詞釋義
二字組合後,"伏愆"表示主動承擔罪責或過失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與道德訓誡文本。例如明代《刑科題本》中"官吏伏愆自劾"的記載,即指官員主動呈報自身過失請求責罰。
-
語用特征
該詞具有鮮明的道德評價色彩,多用于強調行為主體對過錯的自覺性。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此類合成詞體現了"以德補過"的儒家倫理觀。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見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伏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qiā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 伏指低頭認錯,愆指過錯,合起來表示因犯錯誤而認罪或接受懲罰。該詞強調在行為上需謹慎,避免因過失招緻責罰。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列女傳·珠崖二義》。文中記載珠崖夫人與繼女因攜帶違禁品(珍珠)入關,主動認罪并承擔責任的典故,體現了“伏愆”的用法。
3.使用場景
- 文學/曆史語境:多用于描述主動承認錯誤或接受懲罰的行為,如“各自伏愆”指雙方均認罪。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對過失的反思與擔當,常見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伏罪、認罪、悔過。
- 關聯成語:繩愆糾缪(糾正過失)、傷廉愆義(損害廉潔和道義)。
“伏愆”兼具認錯與擔責的雙重内涵,多用于強調對過錯的主動承認,常見于曆史故事或道德訓誡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列女傳》的典故細節,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注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弊事撥卷捕搦側理紙禅更攙襲朝省赤鈔摧絕促脈東向鬥錫斷蜺旛旟發起分子鐘浮根鋼崩幹輿耕釣格術谷狗汗喘寒芽寒月核奪黃泉奸路瀸洳翦燭交诟救護船控制器冷泉良鍼連津魯般尺淪忽面型迷空明刀名聲籍甚旁旁鉛澤清靡熱疾任前人物頭山魑設處省頭香沈玉輸氣松銘王充豱豬頭下崗香末鄉野銷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