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愆的意思、伏愆的詳細解釋
伏愆的解釋
認罪。 漢 劉向 《列女傳·珠崖二義》:“ 珠崖夫人 ,甚有母恩,假繼相讓;維女亦賢,納珠於關,各自伏愆。二義如此,為世所傳。”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愆的解釋 愆 ā 罪過,過失:愆忒。愆尤。罪愆。 耽誤:愆期。愆滞。 過:愆伏(天氣冷暖失調,多指大旱或酷暑,有變化無常的意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qiā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 伏指低頭認錯,愆指過錯,合起來表示因犯錯誤而認罪或接受懲罰。該詞強調在行為上需謹慎,避免因過失招緻責罰。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列女傳·珠崖二義》。文中記載珠崖夫人與繼女因攜帶違禁品(珍珠)入關,主動認罪并承擔責任的典故,體現了“伏愆”的用法。
3.使用場景
- 文學/曆史語境:多用于描述主動承認錯誤或接受懲罰的行為,如“各自伏愆”指雙方均認罪。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對過失的反思與擔當,常見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伏罪、認罪、悔過。
- 關聯成語:繩愆糾缪(糾正過失)、傷廉愆義(損害廉潔和道義)。
“伏愆”兼具認錯與擔責的雙重内涵,多用于強調對過錯的主動承認,常見于曆史故事或道德訓誡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列女傳》的典故細節,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注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愆(fú qiān)這個詞的意思:
伏愆是指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犯下的錯誤或過失。它可以用來形容輕微的疏忽、失職或犯錯的行為。這個詞常常出現在法律、紀律條例以及日常工作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伏愆由“人”和“心”兩個部首組成, "人"部首表示與人相關,"心"部首表示與内心思維相關。伏愆的拆分筆畫是8畫,“伏”由人心月組成,筆畫為4畫,“愆”由忄原切倍組成,筆畫為4畫。
來源和繁體:
伏愆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形成。在繁體字中,伏愆的寫法是「伏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伏愆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和使用發生了變化。然而,雖然存在一些變化,基本的含義和用法仍然保持不變。
例句:
1. 在公開道歉信中,他承認了自己的伏愆。
2. 我們應該坦誠面對自己的伏愆,并從中吸取教訓。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伏錯、伏行、伏負、犯愆、犯過、過失
近義詞:錯誤、過失、失誤、過錯
反義詞:成功、正當、無過、無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