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糧的意思、官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糧的解釋

(1).舊時交納于官府的稅糧。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俸祿》:“蓋國初民間所納官糧皆米麥也,或折以鈔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鈔。”

(2).政府發放的救濟糧。 清 唐孫華 《發粟行》:“村民持票蹋成闕,扶攜百裡支官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糧"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具有特定社會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國家征收、儲存并統一調配的糧食。該詞由"官"(政府機構)與"糧"(糧食作物)構成,主要包含三層含義:

一、賦稅形态 作為古代田賦制度的實物稅表現形式,官糧征收标準因朝代而異。明代實行"一條鞭法"前,華北地區每畝官田需繳納官糧三鬥。清代《賦役全書》記載,江南地區漕糧定額占官糧總量的四成,凸顯區域經濟差異。

二、戰略儲備 曆代王朝在洛陽、長安等地設太倉,儲備官糧應對災荒。《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武帝時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反映中央集權下的糧食管理制度。這種儲備機制在宋代發展為常平倉制度,兼具平抑糧價功能。

三、軍事後勤 《孫子兵法》"軍無辎重則亡"的軍事思想,使官糧成為戰争物資保障體系的核心。唐代府兵制規定,戍邊将士的口糧半數由官糧供給,形成"兵農合一"的後勤模式。明代衛所制度更将官糧運輸納入九邊防禦體系。

該詞彙的現代延伸義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纂的《中國古代經濟史詞典》(2019修訂版),其中将官糧制度視為古代財政體系的重要支柱。需要注意的是,隨着1931年國民政府實施田賦征銀政策,實物形态的官糧制度逐步退出曆史舞台。

網絡擴展解釋

“官糧”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舊時交納于官府的稅糧
    指古代百姓按律法向官府繳納的糧食稅,屬于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例如《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提到“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也記載“民間所納官糧皆米麥”。這類稅糧多用于維持官府運作、軍需等。

  2. 政府發放的救濟糧
    在災荒或特殊時期,官府會開倉放糧赈濟災民,這類糧食也稱為“官糧”。如清代唐孫華《發粟行》描述“村民持票……支官糧”,體現了其赈濟功能。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用及曆史背景,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班衣戲彩報衙悲歎撐達啖飯丹輝燈傘殿庭調聚東行不見西行利短褐穿結耳聞不如目見斐變風清弊絶剛豪弓樣軌制花冠頮面器魂慴色沮接防旌命積錢急煞計數疾俗诳話刳形去皮類聚群分糧子廉忠燎竈瀝陳吏榦偏傍平巾帻破山謙躬下士戚闬棨輕貸七辇铨部繩下折契蝕刻視死猶歸數來寶說得起四知金崧鎮同牀挖墊圍擠委面無無象表香輿校隊小晌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