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粮的意思、官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粮的解释

(1).旧时交纳于官府的税粮。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俸禄》:“盖国初民间所纳官粮皆米麦也,或折以钞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钞。”

(2).政府发放的救济粮。 清 唐孙华 《发粟行》:“村民持票蹋成闕,扶携百里支官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粮"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国家征收、储存并统一调配的粮食。该词由"官"(政府机构)与"粮"(粮食作物)构成,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赋税形态 作为古代田赋制度的实物税表现形式,官粮征收标准因朝代而异。明代实行"一条鞭法"前,华北地区每亩官田需缴纳官粮三斗。清代《赋役全书》记载,江南地区漕粮定额占官粮总量的四成,凸显区域经济差异。

二、战略储备 历代王朝在洛阳、长安等地设太仓,储备官粮应对灾荒。《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反映中央集权下的粮食管理制度。这种储备机制在宋代发展为常平仓制度,兼具平抑粮价功能。

三、军事后勤 《孙子兵法》"军无辎重则亡"的军事思想,使官粮成为战争物资保障体系的核心。唐代府兵制规定,戍边将士的口粮半数由官粮供给,形成"兵农合一"的后勤模式。明代卫所制度更将官粮运输纳入九边防御体系。

该词汇的现代延伸义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词典》(2019修订版),其中将官粮制度视为古代财政体系的重要支柱。需要注意的是,随着1931年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银政策,实物形态的官粮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官粮”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旧时交纳于官府的税粮
    指古代百姓按律法向官府缴纳的粮食税,属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例如《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提到“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载“民间所纳官粮皆米麦”。这类税粮多用于维持官府运作、军需等。

  2. 政府发放的救济粮
    在灾荒或特殊时期,官府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类粮食也称为“官粮”。如清代唐孙华《发粟行》描述“村民持票……支官粮”,体现了其赈济功能。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用及历史背景,需注意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指向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包被杯水候不胫而走不群材茂行洁常限粹学当甚敦悦鲂鮄氛想富国学感爱阁不住根头宫閤硅胶滚石还潮宏宏豢縻见员家系急凑嫉恨寖大酒蚁剧读军宪局牗抗身客星阔客林箫流芳禄粮旅客卖镜重圆满目赧颜捧臭脚七宝团圞气狠狠青史标名三长斋月山洞舍本逐末审曲面埶事化事类太丘道广摊还条晰五才恶寒无着邮件鲜逸消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