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的禮法。《管子·侈靡》:“官禮之司,昭穆之離,先後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戰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勸臣,上義而不能與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職,然後君聞。”
“官禮”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官府或官員遵循的禮儀規範與制度體系。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官禮”指官府的禮法或官員之間的禮儀規範,既包含官員在公務場合的儀容、言談舉止等外在禮儀,也涵蓋官府内部的規章制度,如官員任命、考核、晉升等管理流程。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侈靡》:“官禮之司,昭穆之離,先後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 說明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存在,與宗法制度(昭穆)、功績考核等緊密結合。
“官禮”與“周禮”有文化承襲關系,但更側重官僚體系的實際運作,體現了中國古代“禮法合一”的政治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記載,可參考《管子》等典籍或高權威性曆史研究資料。
官禮是指官員在公職任命、儀式中所遵循的禮儀和規範。它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着官員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官禮的部首是宀(宀字底部的橫線),總共有10畫。
官禮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制,《周禮》就有關于官員任命和儀式的詳細規定。隨着時間的推移,官禮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嚴謹而莊重的制度。
官禮(繁體字)
官禮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官禮”,同樣以宀作為部首,下面加上離字旁表示意義。古代官禮的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但仍承載着相同的價值觀。
1. 她的官禮莊重而儀态端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在古代,官禮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尊重君王的權威起着重要的作用。
官員、禮儀、官府、官職、禮節、禮貌
官方、公務、公職
私禮、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