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巾的意思、冠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巾的解釋

(1).冠和巾。古代用以區别士和庶人。《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頭巾。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 明 高啟 《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

(2).指官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 呂映薇 《簾鈎》詩:“ 嚴公 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頭巾。意謂僧人還俗或出仕。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 杭 僧 思聰 ﹞挾琴遊 梁 ,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禦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蘇叔黨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為我招琴 聰 。’詩至,已無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應珍 通儒家書,兼多異術。 衍 盡得其傳,以才氣自負,欲返冠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巾”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冠”指古代男子束發戴的帽子,象征成年的禮儀性首服,如《禮記·冠義》載“冠者禮之始也”;“巾”為裹頭織物,日常使用更普遍。二者組合後,“冠巾”既可作名詞指代整套首服飾物,如《後漢書》中“解冠巾謝罪”的記載,亦可作動詞表示佩戴動作。

二、詞性演變

  1. 名詞性:特指士人階層的标志裝束,宋代《夢溪筆談》記載“唯進士則冠巾”
  2. 動詞性:明代文獻《酌中志》有“年二十始冠巾”的成年禮記錄

三、文化内涵 承載着古代“二十而冠”的成人禮制度,《儀禮·士冠禮》詳述了加冠三次(缁布冠、皮弁、爵弁)的儀式,而“巾”的加入體現了禮俗融合。明清時期衍生出“冠巾”代指出家的特殊用法,如《金瓶梅》中“玉皇廟吳道士冠巾”即指道士着裝規制。

四、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保留在曆史文獻解讀與傳統文化研究中,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出警入跸圖》清晰描繪了官員冠巾制式,成為研究明代服飾的重要實物參考。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漢語辭典》1998年版;中華書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文物》2020年第6期館藏服飾研究專刊)

網絡擴展解釋

“冠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冠與巾的統稱
    古代用以區分士人和庶人的頭飾:士人戴冠,庶人裹巾()。例如《釋名·釋首飾》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後也泛指普通頭巾()。

  2. 代指官職或身份
    引申為官職象征,如清代袁枚詩句“三掛冠巾是也非”暗指辭官或仕途變動()。


二、宗教儀式

  1. 道教儀式
    指出家人正式成為道人的重要儀式,需在子孫廟中完成。新出家者需經曆三年苦行,經考核無過失後,由度師授予“冠巾”,又稱“小受戒”。此儀式旨在規範玄門秩序,并記錄于天曹案卷()。

  2. 僧人還俗或出仕
    在佛教語境中,指僧人戴上冠巾的行為,象征還俗或入仕,如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僧人思聰“将冠巾”後還俗為官()。


三、其他用法

  1. 文學意象
    古詩詞中常以“冠巾”暗喻身份轉變或心境變化,如唐代韓愈“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表達對世俗的回歸()。

“冠巾”既可指具體頭飾、官職,也有宗教儀式和身份轉變的象征意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閱《釋名》《隨園詩話》等古籍或道教儀軌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巴得襃封豹子馬邊烽便孽部款察傳沖心從俗浮沉滌故更新頓雨方離放射性污染凡氣飯轍高翰貢生孤獨矜寡寒踬黃骢疊虎氣繼塵經濟學九苞奴揫聚輂車痾瘵夔龍廊子連緜寮吏目眩神迷南唐凝邈扭轉幹坤攀緣偏邦皤皤潛逵請成窮北鼽荼曲梁讓責人材篩籮钐鎌市場機制帥乘雙搶水樂韬光晦迹騰身甜浄頭發惋結碨磊夏令營線抽傀儡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