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冠巾的意思、冠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冠巾的解释

(1).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明 高启 《丁孝廉惠冠巾》诗:“知试山人服,冠巾远寄重。”

(2).指官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 吕映薇 《帘钩》诗:“ 严公 幕下怜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头巾。意谓僧人还俗或出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杭 僧 思聪 ﹞挟琴游 梁 ,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苏叔党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诗曰:‘试诵《北山移》,为我招琴 聪 。’诗至,已无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应珍 通儒家书,兼多异术。 衍 尽得其传,以才气自负,欲返冠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冠巾”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冠”指古代男子束发戴的帽子,象征成年的礼仪性首服,如《礼记·冠义》载“冠者礼之始也”;“巾”为裹头织物,日常使用更普遍。二者组合后,“冠巾”既可作名词指代整套首服饰物,如《后汉书》中“解冠巾谢罪”的记载,亦可作动词表示佩戴动作。

二、词性演变

  1. 名词性:特指士人阶层的标志装束,宋代《梦溪笔谈》记载“唯进士则冠巾”
  2. 动词性:明代文献《酌中志》有“年二十始冠巾”的成年礼记录

三、文化内涵 承载着古代“二十而冠”的成人礼制度,《仪礼·士冠礼》详述了加冠三次(缁布冠、皮弁、爵弁)的仪式,而“巾”的加入体现了礼俗融合。明清时期衍生出“冠巾”代指出家的特殊用法,如《金瓶梅》中“玉皇庙吴道士冠巾”即指道士着装规制。

四、现代使用 当代汉语中保留在历史文献解读与传统文化研究中,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出警入跸图》清晰描绘了官员冠巾制式,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实物参考。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辞典》1998年版;中华书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物》2020年第6期馆藏服饰研究专刊)

网络扩展解释

“冠巾”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区别,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冠与巾的统称
    古代用以区分士人和庶人的头饰:士人戴冠,庶人裹巾()。例如《释名·释首饰》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后也泛指普通头巾()。

  2. 代指官职或身份
    引申为官职象征,如清代袁枚诗句“三掛冠巾是也非”暗指辞官或仕途变动()。


二、宗教仪式

  1. 道教仪式
    指出家人正式成为道人的重要仪式,需在子孙庙中完成。新出家者需经历三年苦行,经考核无过失后,由度师授予“冠巾”,又称“小受戒”。此仪式旨在规范玄门秩序,并记录于天曹案卷()。

  2. 僧人还俗或出仕
    在佛教语境中,指僧人戴上冠巾的行为,象征还俗或入仕,如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僧人思聪“将冠巾”后还俗为官()。


三、其他用法

  1. 文学意象
    古诗词中常以“冠巾”暗喻身份转变或心境变化,如唐代韩愈“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表达对世俗的回归()。

“冠巾”既可指具体头饰、官职,也有宗教仪式和身份转变的象征意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完整释义,可查阅《释名》《随园诗话》等古籍或道教仪轨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渀荡宾赞避形不逞补遗蚕莓槎蘖嘲啾重温旧业淳和琮琤得所电冰箱斗蟋蟀風和日暄愤盈羔羊寒劣横眉竪眼喉吭慧刀菅屦劫迁九位眷求控临愧赧梁糲伶俜流揜喽罗洛食鲈鱼鲙毛毡每牛明主你每派分胚胎勤人日君孺子牛散聚砂锣生怜圣裔身源蛇入筩中曲性在适值太牢公韬迹隐智陶隐桃菹腾奔田夫天衷驼蹄鸡为渊敺鱼,为丛敺雀诬染县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