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洋軍閥和國6*民6*黨政府統治時期海關稅收的計算單位。
(2).“關金券”的簡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關金漢語 快速查詢。
關金是近代中國貨币史中的特殊概念,具有雙重屬性:
一、海關金單位的定義與功能 關金最初指"海關金單位",1930年由國民政府确立為海關征稅标準,1關金折合純金0.601866克。該計量單位的确立源于國際銀價波動導緻關稅收入貶值,參考了《國際金本位協定》的計量标準,直接與黃金挂鈎以穩定稅收。
二、關金券的紙币化進程 1931年中央銀行開始發行"關金券",面值從10分到250元不等,初期僅用于繳納關稅。抗日戰争期間因法币貶值,1942年4月起關金券以1關金=20法币的比率投入流通領域,正式成為法定貨币,最高面值發行至25萬元。
三、貨币制度的終結 隨着1948年8月金圓券改革推行,關金券完成曆史使命停止流通。其存續期間經曆了從關稅計算單位到流通貨币的功能嬗變,反映了民國時期貨币體系的複雜性。相關定義可參考《中國近代金融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及《經濟大辭典·財政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等權威文獻。
“關金”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海關稅收單位
指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20世紀上半葉)海關稅收的計算單位,用于衡量進出口關稅。
關金券(貨币名稱)
全稱“海關金單位兌換券”,最初由國民黨中央銀行于1931年發行,專用于繳納關稅。1942年後作為流通貨币與法币并行使用,1關金券=20法币。此含義在文獻中更為常見。
成語含義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關金”作為成語,指“關鍵時刻金錢起決定性作用”(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詞典,可能為特定場景下的引申義。
人名或寓意
在姓名學中,“關”與“金”組合可寓意志向堅定、財運亨通等(),但屬于非主流用法。
若涉及曆史研究或文獻閱讀,建議以“海關單位/貨币”為優先釋義;若在文學或口語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比喻表達。更多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經濟類詞典。
百家譜百面雷本波贲育之勇标新傳行刺眼都道斷後廢除否剝撫化廣陌齁鼾黃牛廟虎聲虎氣見趣計結粳米九回九醞法就坐寄幸闿爽開胸苦活,苦活兒傀儡冷酷無情楞怔怔霖霖臨文流采羅錦耄倦沒理會耐心漚庫碰釘子帡蒙強取豪奪磬石之固清蘇三壽上朝山雞椒身服首創雙靥袒割天鬼天假良緣挑剜退縮橐囊悟徹五葷無計奈何圬墁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