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姿的意思、豹姿的详细解释
豹姿的解释
旧指君子的仪容。《晋书·石季龙载记论》:“ 季龙 心昧德义,幼而轻险,假豹姿於羊质,骋梟心於狼性,始怀怨懟,终行篡夺。”《周书·明帝纪论》:“ 世宗 宽仁远度,叡哲博闻。处 代邸 之尊,实 文 昭之长。豹姿已变,龙德犹潜,而百辟倾心,万方注意。” 唐 崔致远 《吏部裴瓒尚书别纸》之一:“洋川之瑞草仙花,几牵蝶梦;閬苑之朝嵐暮靄,深润豹姿。”
词语分解
- 豹的解释 豹 à 哺乳动物,能上树,常捕食鹿、羊、猿猴等,毛皮可制衣、褥:豹头环眼(形容人面目威严凶狠)。未窥全豹。 姓。 笔画数:; 部首:豸; 笔顺编号:
- 姿的解释 姿 ī 面貌,容貌:姿容。丰姿。姿色。天姿。 形态,样子:姿态。姿势。舞姿。风姿。英姿。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豹姿"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自豹的生物特性与文化象征意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详细释义:
-
形容威猛矫健的姿态或气概
- 本义溯源: 豹作为猛兽,以其迅捷、矫健、勇猛著称。因此,"豹姿"首先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展现出如豹子般威武、敏捷、充满力量感的姿态或精神风貌。
- 文化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豹常被视为勇武的象征。"豹姿"常用于赞美武将、勇士或具有非凡气魄的人物,强调其行动迅疾、气势逼人、英姿勃发。例如,形容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姿。
- 用例参考: 如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芜城赋》中虽未直接使用"豹姿"一词,但其描绘的"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崪若断岸,矗似长云"的雄浑景象,以及形容人物"薰歇烬灭,光沉响绝"的昔日辉煌,常被后世用来联想和诠释类似"龙骧""豹姿"所代表的威猛气概(《文选》卷十一)。
-
比喻隐逸待时或深藏不露的才德
- 引申义来源: 此义项源于《周易》革卦的爻辞:"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以及更早的"大人虎变,小人革面"。这里的"豹变"指像豹子长出美丽斑纹一样,君子通过修养或时运,其德行、文采日益显著华美。
- "豹隐"典故: 后世更发展出"豹隐"的典故,源自西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 意指豹子为保护其美丽的皮毛(象征才华品德),在雾雨中隐藏不出,等待时机。
- "豹姿"的引申: 结合"豹变"的渐进显达与"豹隐"的韬光养晦,"豹姿"也引申用来形容那些像雾中玄豹一样,暂时隐居、深藏不露,但实际具备卓越才能或高尚品德的人。它强调的是一种内敛的、蓄势待发的状态,而非外在的威猛。
- 用例参考: 如《南史·王秀之传》载:"(王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长史,可以止足矣。'吴兴郡隐业所在,心愿为之。到郡修旧山,移置辎重。隆昌元年卒。遗令:'...勿求赠谥...'时人谓秀之如雾豹,深藏其文。" 此处虽用"雾豹"而非直接"豹姿",但生动体现了"豹姿"引申义中隐逸待时、深藏才德的内涵(《南史》卷二十四)。
"豹姿"一词,既描绘了如豹般外在的威猛矫健之态,也蕴含了如雾豹般内在的隐逸待时、深藏才德之意。前者彰显力量与气势,后者体现智慧与韬略,共同构成了这个词汇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其权威释义主要根植于古代经典(《周易》)及史书、文赋(如《列女传》、《南史》、《文选》所载篇章)的记载与引申。
网络扩展解释
“豹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文献,主要形容人的仪容或气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豹”和“姿”组成。“豹”象征威严、敏捷,“姿”指姿态、仪容。
- 传统定义:旧时多用于形容君子的仪容气度,强调外在的威严庄重与内在的德行相呼应。
2.典故与出处
- 古籍引用:
- 《晋书·石季龙载记论》提到“假豹姿於羊质”,以“豹姿”对比内在的“羊质”,暗喻外表威严却缺乏德行的矛盾()。
- 《周书·明帝纪论》用“豹姿已变,龙德犹潜”赞颂帝王仪态与潜藏的德行()。
3.现代延伸
- 广义用法:现代可形容人或事物矫健、威严的姿态,但需结合语境,避免滥用()。
- 注意:该词偏文言化,日常使用较少,多用于文学或特定修辞场景。
4.辨析
- 褒贬色彩:原为褒义(指君子仪容),但古籍中偶用于表里不一的讽刺(如“羊质豹姿”),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昧安期生帮伙遍叠秉意冰镇汽水粗线条大餐间道籍德音盾墨多会掇送峨峨汤汤枫鬼丰逸风则该敏干凈土干事人公欲鬼疰国有经济姑容函匦和泰辉华火并铗子金翅擘海进显抗性狂斐冷热度数虏父蛮风瘴雨品补屏气不息器件謦欬倾轧渠梁忍心软资源上场门食褐失宜四仙桌贪酒铁蛾通洞突忽腿带頽顶危动碨礧温户稳妥寤合响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