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廣陵濤的意思、廣陵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廣陵濤的解釋

漢 枚乘 《七發》:“将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并往觀濤乎 廣陵 之 曲江 。”後即以“廣陵濤”稱 廣陵 (今 揚州 ) 曲江 潮。 漢 時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後勢漸殺。 唐 大曆 後迄不見。 唐 李白 《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詩:“我來 揚都 市,送客回輕舠。因誇 楚 太子,便睹 廣陵 濤。” 清 趙翼 《廬山》詩:“ 廣陵 濤接 潯陽 濤,夜夢 五老 來相招。”參閱 清 汪中 《述學·廣陵曲江證》、 清 梁章鉅 《<文選>旁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廣陵濤是中國古代地理與文學交融的獨特意象,特指漢魏時期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所臨的長江湧潮現象。其名源于《漢書·地理志》對廣陵“江都易王非以軍功顯,而江都國臨江,多潮汐之變”的記載。這一自然奇觀因長江入海口喇叭狀地形形成,潮水奔騰如萬馬嘶鳴,故枚乘在《七發》中以“疾雷聞百裡,江水逆流,海水起潮”的筆觸描繪其壯闊。

從地理學角度分析,廣陵濤的消逝與長江三角洲演變密切相關。南北朝時期因黃河改道導緻大量泥沙沉積,長江口逐漸東移,至唐代已演變為“廣陵潮信”的文學追憶。這一變遷過程在《揚州府志·山川》中有明确記載:“古廣陵潮勢雄于浙,後沙淤漸湮”。

在文化符號層面,廣陵濤承載着多重意象:既是《夢溪筆談》記載的“八月濤聲吼地來”的自然偉力象征,也是李白“我昔觀潮坐霄漢,萬裡風濤壯心魄”詩句中寄托的豪情載體。現代地質研究通過沉積物分析,證實了曆史文獻中“濤高丈餘,聲聞數十裡”的描述符合古代長江水文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廣陵濤”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漢代文學家枚乘的《七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廣陵濤”原指漢代揚州(古稱廣陵)曲江的湧潮,後引申為聲勢浩大、氣勢磅礴的意象,常用來比喻宏大的場面或強烈的氣勢。

詞源與背景

  1. 地理背景
    廣陵是揚州的舊稱,曲江為當地河流。漢代時,此處潮水洶湧澎湃,形成壯觀的湧潮景觀,與山東青州湧潮、錢塘潮并稱“三大曆史名潮”。

  2. 文學出處
    枚乘在《七發》中描寫了八月觀潮的盛況:“将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使“廣陵濤”成為經典文學意象。

  3. 曆史變遷
    漢代時廣陵濤聲勢浩大,但唐代大曆年後逐漸消退,最終消失。清代學者汪中、梁章钜等曾考證其地理位置與變遷。

用法與延伸

補充說明

需注意,“廣陵濤”作為自然景觀已不複存在,現今更多作為文學典故或成語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霸王别姬鷩衣不合節嘲駡差勇嗔诟叱列伏赤蛇敦辟法蘭西人風和日暄扶危翼傾哈巴兒還摯蝦蟆窯回頭見架景焦勤解析幾何金人之緘急性人機中絶路沮懈舉止言談爛殺老相公冷碟棱睜神廪米掄材瞞瞞顸顸篾篁牧豬奴盤結巧夕起剝青葽區脫如錐畫沙掃帚曬客上陽花身量诜枝實意識緻疏暴似曾相識鎖鐐酥酡溏浃通旦團集秃骭五朵金花香粉寫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