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印度 酪制食品名。《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 宋 林洪 《山家清供·玉糁羹》:“ 東坡 一夕與 子由 飲,酣甚,槌蘆菔爛煮,不用他料,隻研白米為糝。食之,忽放箸撫幾曰:‘若非 天竺 酥酡,人間決無此味。’”
“酥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與定義
該詞最早指古印度用牛羊乳制成的酪類食品,常見于佛教文獻或詩詞中。例如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提到“天上酥酡能比肩”,元代陶宗儀詩句“天上酥酡未足珍”均将其比喻為珍馐。
制作與特點
通過乳酪凝成薄皮加工而成,屬于松脆類食物,常與“酥酪”“酥蜜”并稱。
引申含義
後衍生為描述人面色健康紅潤的狀态,如“酥酡顔”指酒後臉色泛紅的光澤感。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可形容人(如“酡顔”),也可比喻事物光亮潤澤的形态。
需注意不同來源的側重:
《酥酡》是一個古代漢字,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表情或神态。表面上,它是描述一個人的皮膚柔軟滑潤的狀态,但在更深層次上,它還隱含着人的情感、思緒和表達方式。這個詞具有濃厚的文學、詩意和藝術氛圍。
《酥酡》這個字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酉(酒部)和 頁(頁部)。根據部首分解,可以知道它的讀音為“sū”。
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分别為:酉(4畫)+ 頁(6畫)。
《酥酡》最早出自《詩經·秦風·酥香》:“匪酒酣酢,酢方酡酡。”意思是指不是因為酒的醉意,而是因為酢的濃烈。
在繁體字中,《酥酡》的寫法是:酥(部首:酉,總筆畫:10)+ 酡(部首:孚,總筆畫:11)。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常常有變化。《酥酡》在古時的寫法為酥巳酡又,字形和現代寫法不完全一樣。
下面是一些使用《酥酡》的例句:
1. 他微微一笑,臉上浮現出酥酡的神情。
2. 那位舞者優雅地舞動着手指,手勢酥酡地展示着她的感情。
3. 他嗅了一下玫瑰花的芬芳,整個人都酥酡起來。
和《酥酡》相關的組詞有:
1. 酥軟:形容物體柔軟、松散。
2. 酥胸:形容女性胸部柔軟、充滿彈性。
3. 酡顔:形容臉紅的樣子。
和《酥酡》的近義詞有:
1. 春風得意:形容人情緒高漲、表情舒展的樣子。
2. 笑容滿面:形容人臉上蕩漾着燦爛的笑容。
和《酥酡》的反義詞有:
1. 愁眉苦臉:形容人臉上帶着愁容、不快的樣子。
2. 哀傷:形容人情緒低落、悲傷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