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詐僞之臣。 漢 桓寬 《鹽鐵論·論诽》:“未見君子,不知僞臣。”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夫世衰道微,僞臣虛稱者,殆也。”
2.非法政權的臣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卿平 蕭銑 ,諸将皆欲籍僞臣家以賞士卒,卿獨不從,以為 蒯通 不戮於 漢 。”
“僞臣”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詐僞之臣
指虛僞奸詐的臣子。該用法可見于漢代文獻,如桓寬在《鹽鐵論·論诽》中稱“未見君子,不知僞臣”,強調僞臣與君子的對立;王褒《四子講德論》提到“世衰道微,僞臣虛稱者,殆也”,暗指僞臣是亂世中道德敗壞的象征。
非法政權中的臣子
特指不被正統認可的政權下的臣屬。例如,《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記載,唐将李靖平定蕭銑時,将領欲抄沒“僞臣”家産犒軍,但李靖以“蒯通不戮于漢”的典故反對,表明“僞臣”身份需結合曆史合法性來判定。
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古代政治語境,強調臣子的道德缺陷或政權合法性争議,現代使用較少。需注意與“嬖臣”(受寵近臣,含貶義)、“偪臣”(被迫為官者)等形近詞區分。
《僞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僞裝成忠臣的奸詐之人。形容一個人虛僞欺詐,表面上僞裝成忠誠的樣子,實際上卻心懷不軌,圖謀不軌。
《僞臣》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臣”(從字底部即土旁)。
《僞臣》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僞臣》是繁體字,它的簡體字是“僞臣”。
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來形容那些假扮忠誠的人,但實際上是心懷叵測的敗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僞臣》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是“僞臣”。
1. 他表面上一副忠誠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個心機深沉的僞臣。
2. 不要被那些僞臣的僞裝所迷惑,要保持警惕。
衍生詞:
僞君、僞詩、僞托、僞裝、僞體、僞意、僞諾、僞護、僞舞、僞釋
奸臣、僞君子、僞善者
忠臣、真君子、真實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