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鳥尾擺動貌。《後漢書·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京都童謡曰:‘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子為徒。’” 南朝 梁 吳均 《城上烏》詩:“嗚嗚城上烏,翩翩尾畢逋。” 宋 梅堯臣 《邺中行》:“鳥烏聲樂臺轉高,各自畢逋誇疐尾。”
(2).烏鴉的别稱。 唐 顧況 《烏夜啼》詩之一:“畢逋發刺月銜城,八6*九雛飛其母驚。” 宋 楊萬裡 《羲娥謠》:“ 羲和 夢破欲啟行,紫金畢逋啼一聲。” 清 曹寅 《鴉鳴歌》:“紅窗夢破吚嚘啞,古樹風搖畢逋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畢逋漢語 快速查詢。
“畢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鳥類尾部擺動的姿态,常用于形容烏鴉等鳥類的動态。例如:
“畢逋”在詩詞中常代指烏鴉,可能與烏鴉尾羽擺動時的拟聲或形态相關。例如:
“逋”單獨使用時多表示逃亡、拖欠(如“逋逃”“逋欠”),但在“畢逋”中并無此意,而是作為複合詞的一部分,可能與古漢語的拟聲或形态描述相關。
《畢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結束、完結。
《畢逋》的部首是「毛」,總共有15個筆畫。
《畢逋》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屬于古代漢字,是用來描述一件事物結束的狀态或行為。
《畢逋》的繁體字為「畢逋」。
在古代漢字中,「蔔」是「畢逋」的原字,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畢逋」。
1. 這個項目已經成功畢逋了。
2. 他終于畢逋了自己的學業。
3. 今年的計劃要在年底前畢逋。
畢業、畢竟、畢生、逋逃、逋客
完結、結束、完成
開始、進行、繼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