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福的意思、受福的詳細解釋
受福的解釋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易·困》:“利用祭祀,受福也。”《漢書·禮樂志》:“下民安樂,受福無疆。”《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所以世人惟這等人為得天獨厚,也惟這等人為受福無窮。”
詞語分解
- 受的解釋 受 ò 接納别人給的東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權。受托。受降。受益。受業(a.跟隨老師學習;b.學生對老師自稱)。受教。受領。受聘。受理。 忍耐某種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勞累)。 遭
- 福的解釋 福 ú 一切順利,幸運,與“禍”相對:福氣。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福音。福相。作威作福(原指統治者專行賞罰,獨攬威權。後形容濫用權勢,橫行霸道)。 舊時婦女行禮的姿勢:萬福。 祭神的酒肉:福食。福酒
專業解析
受福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接受福分或神靈賜予的福祉,強調被動承接祥瑞的語義特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現代用法分述:
一、核心釋義
-
字義解析
-
文化語境
在儒家禮儀與民間信仰中,“受福”常與祭祀、祈福儀式關聯:
- 禮儀場景:古代祭祀後,參與者分食祭品(胙肉)以“受福”,象征神恩降臨(《禮記·郊特牲》)。
- 民俗延伸:百姓于廟宇“受福”(如領取平安符),體現對超自然賜福的敬畏(清《燕京歲時記》載廟會“受福”習俗)。
二、語義演變與現代用法
-
古典文獻用例
- 《詩經·大雅·旱麓》:“豈弟君子,福祿攸降。”鄭玄箋:“神受而福之。” 指神靈納祭後賜福于人。
- 漢代焦贛《易林》:“受福四國。” 喻澤被廣遠。
-
當代語義
現代漢語中,“受福”仍保留“承受福澤”的古義,但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
三、權威參考來源
-
辭書釋義
-
學術文獻
- 王力《古代漢語》:“‘受’字多表被動承受,如‘受祿’‘受福’,與‘授’相對。”
- 許嘉璐《中國古代禮儀辭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詳釋祭祀中“受福”為“飲胙”環節,象征神人共飨。
-
文化研究
-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民間“受福”行為蘊含的祈福心理與集體儀式感。
四、引用文獻
-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1994.
-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99.
- 許嘉璐. 《中國古代禮儀辭典》.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0.
- 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網絡擴展解釋
“受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強調通過某種方式(如祭祀、德行等)獲得來自神明或自然的賜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受”指接受、承受,“福”指福氣、福祉,組合意為被動或主動地獲得福分。
- 語境延伸:
既可用于宗教、祭祀場景(如神明賜福),也可用于描述因德行、努力等獲得福報(如古籍中的“得天獨厚”之人)。
二、經典出處與用法
- 《易經·困卦》:
“利用祭祀,受福也。”
指通過祭祀活動接受神明降下的福澤。
- 《漢書·禮樂志》:
“下民安樂,受福無疆。”
描述百姓因德行或順應天道而獲得無限福報。
- 清代《兒女英雄傳》:
“惟此等人為受福無窮。”
強調德行高尚者能長久享福。
三、現代用法與例句
- 宗教/傳統語境:
“廟宇祭祀時,信徒祈求受福于神明。”
- 日常引申義:
“他一生行善,晚年終得受福,兒孫滿堂。”
- 警示與謙遜:
“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張廷玉名言),提醒謙遜方能長久得福。
四、補充說明
- 與“享福”區别:
“受福”側重福分的來源與接受過程(如神明、自然、他人賜予),而“享福”更強調福分的享用狀态。
- 文化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籍、祝禱文或傳統文化讨論,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書面或特定儀式場景。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易經》《漢書》等經典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卑謙北首辨志碧泱泱蠶頭雁尾常參官長途電話崇亂恩舉二娥二婚二絕裶裶撫心自問官練固定工桂玉之地過給喉擦音皇儲皇姑禍源警惠荊藜精髓矜爽九節蒲酒罇空明靈氣郦注亂紛紛帽舌靡腜千丈鏡青玑秋英區夏賽蘭香桑欀上方劍哨鹿少文韶陽守舊派刷馬爽口帨帉束檢説辭蘇米太昊騰踔同垣退素頽唐外羨望外猥壻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