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福的意思、受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福的解釋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易·困》:“利用祭祀,受福也。”《漢書·禮樂志》:“下民安樂,受福無疆。”《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所以世人惟這等人為得天獨厚,也惟這等人為受福無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福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接受福分或神靈賜予的福祉,強調被動承接祥瑞的語義特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現代用法分述: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受:本義為“承接、接納”,《說文解字》釋為“相付也”,強調被動接收的動作。
    • 福:甲骨文象形為“以酒祭神”,《禮記·祭統》稱“福者,備也”,後引申為一切吉祥、順遂之事。

      “受福”即被動獲得神佑或自然饋贈的吉慶,如《儀禮·特牲饋食禮》載“主人受福”,指祭祀中主祭者承接神靈降福。

  2. 文化語境

    在儒家禮儀與民間信仰中,“受福”常與祭祀、祈福儀式關聯:

    • 禮儀場景:古代祭祀後,參與者分食祭品(胙肉)以“受福”,象征神恩降臨(《禮記·郊特牲》)。
    • 民俗延伸:百姓于廟宇“受福”(如領取平安符),體現對超自然賜福的敬畏(清《燕京歲時記》載廟會“受福”習俗)。

二、語義演變與現代用法

  1. 古典文獻用例

    • 《詩經·大雅·旱麓》:“豈弟君子,福祿攸降。”鄭玄箋:“神受而福之。” 指神靈納祭後賜福于人。
    • 漢代焦贛《易林》:“受福四國。” 喻澤被廣遠。
  2. 當代語義

    現代漢語中,“受福”仍保留“承受福澤”的古義,但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

    • 宗教/民俗:如“信徒受福于神恩”。
    • 抽象表達:引申為“享受恩惠”,如“百姓受福于新政”。

      注意:日常口語更常用“享福”“得福”,而“受福”側重儀式性與莊重感。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受福:接受天地神明的賜福。《禮記·曲禮下》:‘祭祀受福。’”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受:接受;福:福氣。受福即承納福佑。”

  2. 學術文獻

    • 王力《古代漢語》:“‘受’字多表被動承受,如‘受祿’‘受福’,與‘授’相對。”
    • 許嘉璐《中國古代禮儀辭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詳釋祭祀中“受福”為“飲胙”環節,象征神人共飨。
  3. 文化研究

    •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民間“受福”行為蘊含的祈福心理與集體儀式感。

四、引用文獻

  1.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1994.
  2.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99.
  3. 許嘉璐. 《中國古代禮儀辭典》.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0.
  4. 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網絡擴展解釋

“受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強調通過某種方式(如祭祀、德行等)獲得來自神明或自然的賜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經典出處與用法

  1. 《易經·困卦》:
    “利用祭祀,受福也。”
    指通過祭祀活動接受神明降下的福澤。
  2. 《漢書·禮樂志》:
    “下民安樂,受福無疆。”
    描述百姓因德行或順應天道而獲得無限福報。
  3. 清代《兒女英雄傳》:
    “惟此等人為受福無窮。”
    強調德行高尚者能長久享福。

三、現代用法與例句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易經》《漢書》等經典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卑謙北首辨志碧泱泱蠶頭雁尾常參官長途電話崇亂恩舉二娥二婚二絕裶裶撫心自問官練固定工桂玉之地過給喉擦音皇儲皇姑禍源警惠荊藜精髓矜爽九節蒲酒罇空明靈氣郦注亂紛紛帽舌靡腜千丈鏡青玑秋英區夏賽蘭香桑欀上方劍哨鹿少文韶陽守舊派刷馬爽口帨帉束檢説辭蘇米太昊騰踔同垣退素頽唐外羨望外猥壻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