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冠服的意思、冠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冠服的解释

(1).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别。《后汉书·任光传》:“ 汉 兵至 宛 ,军人见 光 冠服鲜明,令解衣,将杀而夺之。”《宋史·舆服志四》:“ 隋 唐 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準故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 仁宗 即位,还 熺 ( 晋定王 济熺 )冠服及王号。”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从甬道走来两个冠服的人与六七个书吏,我也不知道那两个是什么官。”

(2).指官吏。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戍将梦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将至庭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冠服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标志身份等级的重要服饰体系,由“冠”与“服”两部分构成。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解释,“冠”指首服,即帽子,为礼制之首;“服”指衣裳配饰,包含上衣下裳、蔽膝、组绶等部件。两者结合形成完整的礼仪着装系统,体现“辨尊卑,明贵贱”的社会功能。

从历史演变看,冠服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礼》记载的“五冕制度”,《礼记·玉藻》详细记录了天子至士大夫不同等级的冠服形制。汉代确立“冠服二十等级”,唐代《武德令》将冠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类。明代《大明会典》更将冠服制度精细化,仅皇帝衮冕就包含十二纹章、玉圭等三十余种配饰元素。

文化内涵方面,冠服通过材质、颜色、纹样传递等级信息。例如《尚书·益稷》记载“十二章纹”仅限帝王使用,三公诸侯用九章,以下递减。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指出,玄衣纁裳象征天地,蔽膝上的纹样区分官职类别。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梁庄王墓出土金镶宝石冠,实物印证了文献中宗室成员冠服的奢华规制。

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如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专章分析冠服演变,指出其“既是权力符号,也是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当代考古发现如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具剑、漆纱冠等实物,为理解汉代列侯冠服制度提供了实证材料。

网络扩展解释

“冠服”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和文化内涵,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意义
    “冠”指帽子,“服”指衣服,合称表示穿戴整齐的服饰,尤其指古代官员或贵族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例如《后汉书》记载“冠服鲜明”即形容衣着华美庄重。

  2. 引申含义
    可形容人的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如“冠服之士”代指仪态文雅之人。


二、历史制度与文化意义

  1. 等级象征
    古代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严格区别,如隋唐时期“冠服皆以品为定”,通过服饰颜色、纹样等区分身份。

  2. 礼乐制度
    冠服制度是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于夏商,周代趋于完善,最终随辛亥革命退出历史舞台。


三、其他用法

  1. 代指官吏
    部分文献中“冠服”可引申为官吏的代称,如《睽车志》中“冠服坐殿上”即指官员。

四、现代语境

如今“冠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领域,描述古代服饰文化,或比喻庄重的仪态。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中,冠服常作为传统礼仪服饰被提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冠服形制或典章制度,可参考《宋史·舆服志》《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鄙于不屑步云巢薮愁心大悲打擂台黨同伐異典型性格鼎折餗覆奉扬仁风歌仔戏弓腰馆阁体过形骇痛寒峭緘书矫举稽逋劫烬锦注军犯烂板拦约烂蒸雷打不动冷孤丁莲华世界黧鷄厘理龙脣龙鬣笼蒙律本忙工冒号马郑迷伤下蔡披沥启动畦径求爹爹告奶奶染濡人生若寄戎辂濡墨煞年十成实牢私贿庭帏吐凤途众韦素戊部候物价无衣之赋校短量长逍遥津胁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