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身識的意思、身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身識的解釋

佛教語。“六識”之一,由身體接觸外界事物所獲得的認識。佛教以身為觸根,故稱。 南朝 梁 江淹 《贈煉丹法和殷長史》:“身識本爛熳,光曜不可攀。”參見“ 六識 ”、“ 六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身識是漢語詞彙中的一個複合詞,由“身”和“識”組成。從字義分析,“身”指人的軀體或自身,“識”表示感知、認知的能力。在傳統漢語語境中,身識主要指身體對外界環境的觸覺感知功能,例如對冷熱、軟硬、疼痛等物理刺激的辨别與反應。

在佛教術語中,身識屬于“六識”之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特指通過身體接觸引發的知覺活動。例如《成唯識論》中提到:“身識依身根,了别觸塵為性”,說明身識以身體為感官基礎,功能為識别觸覺對象。

現代漢語詞典中,身識的解釋更偏向生理學角度,例如《現代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身體的感覺和辨識能力,包括觸覺、溫度覺等”。這一概念在心理學研究中常與“體感認知”相關聯,用于描述人體通過皮膚、肌肉等組織接收并處理外界信息的過程。

權威文獻如《漢語大詞典》強調,身識的構詞體現了漢語“以身體經驗為核心”的認知特點,例如“身”既指物理軀體,也引申為“親身經曆”,而“識”則包含從感知到理解的動态過程。此類分析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身識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屬于“六識”或“五識”體系中的感知功能,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身識是佛教術語,指通過身體接觸外界事物所獲得的認識,屬于“六識”之一(眼、耳、鼻、舌、身、意識)。佛教以“身”為觸根,即身體是感知觸覺的生理基礎。

二、功能與作用

  1. 觸覺感知:通過皮膚等身體部位感知冷熱、軟硬、疼痛等觸覺信息。
  2. 本體感覺:包括對身體位置、運動狀态的感知,例如平衡感和肌肉張力。
  3. 信息傳遞:身體感受器接收刺激後轉化為神經信號,傳遞至大腦形成具體感覺。

三、相關概念

四、經典引用

南朝梁代江淹在《贈煉丹法和殷長史》中提及:“身識本爛熳,光曜不可攀”,體現了身識在佛教修行中的哲學意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六識”或“五識”體系,可參考《唯識學》相關典籍或權威佛學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鮑魚迸斷辯駁不可救療才貌察收承吏寵旌垂阿炊箒村門彈丸脫手大旨登粟電廠鞮海地網天羅觀察使歸運過庭簡補腳杆叫陣嶻嶻褯子金瑞俊人菌托坑坎恐悸款足略定量力而為臨時性六龍輿輪機手穆穆純純南極仙翁年末鳥吓普洛美修斯嵰嶺七寶茶毬路麴室汝窯賞钿奢尚釋憾勢業收募死格思路歲滿索酒桃蠹天網拖輪先農壇夏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