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六識”之一,由身體接觸外界事物所獲得的認識。佛教以身為觸根,故稱。 南朝 梁 江淹 《贈煉丹法和殷長史》:“身識本爛熳,光曜不可攀。”參見“ 六識 ”、“ 六根 ”。
身識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屬于“六識”或“五識”體系中的感知功能,具體解釋如下:
身識是佛教術語,指通過身體接觸外界事物所獲得的認識,屬于“六識”之一(眼、耳、鼻、舌、身、意識)。佛教以“身”為觸根,即身體是感知觸覺的生理基礎。
南朝梁代江淹在《贈煉丹法和殷長史》中提及:“身識本爛熳,光曜不可攀”,體現了身識在佛教修行中的哲學意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六識”或“五識”體系,可參考《唯識學》相關典籍或權威佛學詞典。
《身識》一詞是指對自我身體的認知、理解和感知,在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中有廣泛的應用。它涵蓋了對自己身體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身體感受、感覺、運動控制等等。
《身識》的拆分部首為“身”和“識”,其中,“身”部的拼音為shēn,表示與身體有關的意思;“識”部的拼音為shí,表示認知、知覺的意思。整個詞共三個筆畫。
《身識》一詞源于漢語,在現代漢字中常用簡化字寫作“身識”。在繁體字中,身部的“身”字保持原樣,而識部的“識”字采用了更複雜的寫法。
在古時候,身部的“身”字的寫法較為簡單,是個人形象的象形字,表示人的身體。而識部的“識”字則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言”部,表示語言,下面是“戎”部,表示戰争、鬥争,合起來表示通過語言來辨認、理解,即認知。
1. 他在醫學領域的研究使他對人體的身識更加深入。
2. 學習舞蹈可以增強身識,提高身體的協調性。
1. 身體:指人或動物的整個物質機體。
2. 識别:指通過識别某種特征或标識來确認、辨認。
體悟、自我認知、自我體驗
無身識、無自我意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