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观察使的意思、观察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观察使的解释

官名。 唐 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 宋 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 唐 韩愈 《欧阳生哀辞》:“今上初,故宰相 常衮 为 福建 诸州观察使,治其地。”《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 宋 陈亮 《<后杜应氏宗谱>序》:“﹝ 子和 ﹞刺郡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再説 越州 观察使 刘汉宏 ,听得 黄巢 兵到,一时不曾做得準备,乃遣人打话,情愿多将金帛犒军,求免攻掠。”参阅 瞿蜕园 《历代职官简释·观察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观察使是中国唐代中后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官职,主要负责巡视州县、考核官吏、监察刑狱及民生状况。其核心职责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行政,兼具行政督察与军事监察职能。

一、释义与职掌

  1. 词义溯源

    “观察”意为考察、监督,“使”指受命行使职权的官员。该官职全称“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

  2. 主要职责
    • 监察州县官吏政绩与司法案件;
    • 巡查民生疾苦,向朝廷奏报地方实情;
    • 部分兼任节度使,掌握兵权,形成军政合一的地方权力体系。

二、历史沿革与地位

  1. 设立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始设,初为临时派遣,后因藩镇势力扩张,逐渐成为常设职位。

  2. 权力演变

    安史之乱后,观察使多由节度使兼任,管辖数州至十余州,集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晚唐藩镇割据的重要基础。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观察使,官名。唐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掌监察所辖州县。”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观察使……中唐后与节度使互兼,实为藩镇长官。”

注:以上释义综合唐代典章制度及权威辞书定义,职掌与历史背景的阐述严格依据史料记载,未收录野史或演义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观察使是中国古代官职,其含义与职能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观察使全称"观察处置使",是唐代中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兼具监察与行政职能。其职责相当于现代省级巡视组组长,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政务、了解民情。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起源

    • 前身为玄宗开元年间设置的十五道采访处置使(采访使),由张九龄建议设立,恢复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
    • 安史之乱后,逐渐与节度使制度融合,中叶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形成"道-州-县"三级管理体制。
  2. 职能扩展

    • 初设时主要考评地方官政绩,后发展为"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成为实际的地方军政首脑,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任刺史。
  3. 宋代转变

    • 演变为虚衔,无实际职掌与定员,成为荣誉性官职。

三、制度特点

注:部分资料提及明代观察使职能,但据唐代权威史料,该官职核心发展期集中于唐至宋,明代记载或为职能相似的不同官职。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姑婆璈曹百晬阪泉氏蹩脚波纹潮面春官氏楚优赐荫蜑舟雕丧彫章镂句递步哨诋詈輀翣发丫黑犀禾田回恩慧泉狡佞竟而井臼亲操景柱谨始进陷机样开锣喝道可笑客销冷丁列营犂明幔屋妙古目宿耐旱排告盆山蒲塞巧诈青黛倾佩晴雪茕嫠宂蔓入灭升朝神签市酤市阛尸注书字四百州踏灾土目佗故网页游戏吴门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