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陳報政績。《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卒,子 伯禽 固已前受封,是為 魯公 。 魯公伯禽 之初受封之 魯 ,三年而報政 周公 。 周公 曰:‘何遲也?’ 伯禽 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後遂為地方官政績卓著之典。 唐 劉禹錫 《上門下武相公啟》:“念外臺報政之功,追 宣室 前席之事。”
(2).指任地方官。 清 錢謙益 《福建布政使左參議徐良彥母丁氏加贈恭人制》:“迨報政于南國,已棄養于北堂。” 清 方文 《送姜如農明府擢儀部》:“昔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報政逾十年,令聞昭四方。”
報政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淵源的雙音節詞彙,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古代政治制度與官員考核體系。該詞的本義指“彙報政績”,源于周代諸侯向天子陳述治理成果的禮儀制度。《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于是伯禽率諸侯以報政”,此處“報政”即指諸侯向周天子述職的行為。
從構詞法分析,“報”為上報、呈報,“政”指政務、治理事務,二字結合形成動賓結構,強調官員對職責履行情況的反饋機制。清代學者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注解:“報政者,陳其職事也”,進一步明确其“陳述政事成效”的内涵。
在語義演變中,該詞衍生出兩重引申義:
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其定義為:“古代諸侯或地方官向朝廷彙報施政情況”,并收錄《論語·子路》“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的關聯政治理念。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先秦至兩漢文獻,後逐漸被“述職”“考績”等詞替代。
“報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地方官員向上級或朝廷彙報治理成果。這一用法源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的典故: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魯國,曆時三年才向周公彙報政績。周公詢問原因,伯禽解釋是因需變革當地風俗禮儀,耗時較長。後世以此代指官員政績卓著,如唐代劉禹錫《上門下武相公啟》中“念外臺報政之功”,即引用此典。
後衍生為“擔任地方官職”的泛稱。例如清代錢謙益在《福建布政使左參議徐良彥母丁氏加贈恭人制》中寫道“迨報政于南國”,即指徐良彥在南方任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唐代、清代文人作品。
便攜式茶铛楚江杵糠代償叨飻杜牧煩膩馮媛當熊賦歸田父嚴子孝管教酣歌鶴井狠戾轟應花名冊荒度奸逆艦炮交搭集大成進曆今體窘執機心蹶船铿潤老翁夢説廟見明日黃花名揚四海麛裘拈酸潑醋破謎兒乾矢棄力清飈全人取境麴君軟釘子瑟瑟塵尚氣生理石館樞廷宿眉亭障土場推擢窪田卧疾無委宵練小卻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