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亭鄣 ”。古代邊塞要地設置的堡壘。《尉缭子·守權》:“凡守者,進不郭圉,退不亭障以禦戰,非善者也。”《史記·大宛列傳》:“於是 酒泉 列亭鄣至 玉門 矣。” 北周 庾信 《拟詠懷》詩:“蕭條亭障遠,悽愴風塵多。”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宗元 嘗出入 岐周 、 邠斄 間,過 真定 ,北上 馬嶺 ,歷亭鄣堡戍。” 清 吳偉業 《贈遼左故人》詩:“桑麻亭障行人斷,松杏山河戰骨空。”
“亭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古代邊塞或交通要道設置的防禦設施,由“亭”(供士兵駐守、瞭望的小型建築)和“障”(障礙物,如栅欄、土牆等)組成,主要用于軍事防禦和保障交通安全。例如《史記》中記載秦代修築長城時“築亭障以逐戎人”。
引申義(成語用法)
作為四字成語,“亭障”比喻通過設置保護措施來阻擋外來侵害,強調防禦性行為。
軍事防禦
亭障是古代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建于險要之地,用于抵禦匈奴等外敵入侵。
交通與通訊
除防禦外,亭障還承擔路标指引、驿站補給、烽火通訊等功能。例如漢代玉門關一帶的亭障網絡,既是防禦工事,也是信息傳遞的“高速公路”。
曆史記載
多部古籍如《尉缭子》《史記》均提及亭障,北周庾信詩句“蕭條亭障遠”也側面反映了其邊塞軍事屬性。
以上信息綜合自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功能分析(),如需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來源。
“亭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亭”指的是一種小型的亭子,多建在園林、公園或街頭,供人們休息和遮陽的地方;“障”則指一種用于遮擋、遮擋或屏風的物品。兩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詞,表示在亭子附近設置的遮擋物。
“亭障”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亠”和“隹”。其中,“亠”是“亨字旁”,表示亭子作為一個整體的意思;而“隹”則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小鳥。
從字形上來看,“亭障”的筆畫數為14畫。其中,“亭”字由6畫組成,而“障”字由8畫組成。
“亭障”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創造。它的繁體寫法為“亭牆”,表示在亭子旁邊設置牆壁以起到遮擋的作用。
在古時候,漢字對于“亭障”的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康熙字典》中,“亭”字的形狀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右側部分多了一橫,形似“亣”,而“障”字的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亭障”的例句:
與“亭障”相關的組詞有:“亭子”、“遮陽”等。近義詞包括“涼亭”、“遮蔽”,反義詞為“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