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陈报政绩。《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卒,子 伯禽 固已前受封,是为 鲁公 。 鲁公伯禽 之初受封之 鲁 ,三年而报政 周公 。 周公 曰:‘何迟也?’ 伯禽 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后遂为地方官政绩卓著之典。 唐 刘禹锡 《上门下武相公启》:“念外臺报政之功,追 宣室 前席之事。”
(2).指任地方官。 清 钱谦益 《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徐良彦母丁氏加赠恭人制》:“迨报政于南国,已弃养于北堂。”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报政逾十年,令闻昭四方。”
“报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地方官员向上级或朝廷汇报治理成果。这一用法源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典故: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历时三年才向周公汇报政绩。周公询问原因,伯禽解释是因需变革当地风俗礼仪,耗时较长。后世以此代指官员政绩卓著,如唐代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中“念外臺报政之功”,即引用此典。
后衍生为“担任地方官职”的泛称。例如清代钱谦益在《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徐良彦母丁氏加赠恭人制》中写道“迨报政于南国”,即指徐良彦在南方任职。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史记》相关篇章或唐代、清代文人作品。
《报政》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报”和“政”。它表示了对政治事件和政治情况进行报道和评述的意思。
《报政》中,“报”的部首是“扌”,笔画数为5;“政”的部首是“攵”,笔画数为9。
《报政》这个词是从汉语中衍生而来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这个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发展并成为现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之一。
《报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報政」。
古时候对于《报政》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它仍然表示对政治事件和政治情况的报道和评述。
1. 《报政》杂志对于最新一届政府的施政进行了深入分析。
2. 记者们竭尽全力为民众提供客观、真实的《报政》信息。
报纸、政治、政府、政策、报告、政局等。
新闻报道、政治评论、时事分析等。
娱乐新闻、社会八卦、非政治话题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