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培養仁德。《論語·顔淵》:“ 曾子 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良友結則輔仁之道弘矣,達者知其然也。” 北魏 胡叟 《示*********》詩:“何用宣憂懷,託翰寄輔仁。”
“輔仁”一詞源自《論語·顔淵》中的“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原意為通過結交良友來培養仁德()。其核心含義是借助他人的品德與學識,輔助自身完善仁德修養。以下從詞義和實際應用兩方面展開說明:
經典出處
《論語》中“以友輔仁”指君子通過交流學問、結交品德高尚的朋友來提升自身仁德。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也提到“良友結則輔仁之道弘矣”,強調良友對道德養成的重要性。
引申含義
“輔仁”常被用于表達對道德修養的追求,如漢代學者解釋為“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即通過互助學習實現道德完善。
作為名稱寓意
該詞多用于教育機構命名,例如輔仁大學、輔仁中學等,體現“培養仁德”的辦學理念。輔仁大學的校訓“真善美聖”即源于此()。
輔仁大學的曆史背景
“輔仁”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的重要理念,也是教育機構傳承的核心價值觀,兼具道德意涵與實踐意義。
《輔仁》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輔佐仁人,即協助善良的人,幫助正直的人。
段落2(h2):拆分部首和筆畫《輔仁》的第一個字是“輔”,它的部首是辛,拼音是fǔ,它的總筆畫數是8。第二個字是“仁”,它的部首是人,拼音是rén,它的總筆畫數是4。
段落3(h2):來源《輔仁》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賢德之人輔佐君主,協助善良人士的忠誠态度。這個詞語源于中國古代士人的信仰和道德倫理觀念。
段落4(h2):繁體《輔仁》的繁體字是「輔仁」。
段落5(h2):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輔仁》為例,字形更加繁複,書寫方式也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字義和發音的連貫性。
段落6(h2):例句他是一個真正的輔仁,總是盡力幫助别人。
段落7(h2):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輔佐、仁愛、協助。
近義詞:助人為樂、助人為快、助人為善。
反義詞:破壞、阻隔、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