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後漢書·廉範傳》載, 廉範 ,字 叔度 , 建初 中為 蜀郡 太守,廢除禁止百姓點燈夜作的舊制。百姓稱便,作《五袴歌》以頌其功德。後遂以“廉袴”作為民衆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唐 李商隱 《為裴懿無私祭薛郎中衮文》:“ 漢 滎 出牧, 晉 議州兵, 廉 袴歌送, 劉 錢 贈行。”亦作“ 廉公袴 ”。 清 趙翼 《前守韋緣事罷官詩以送别》:“民猶争誦 廉公 袴,我敢相矜 範叔 袍。”參見“ 五絝 ”。
“廉袴”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源自《後漢書·廉範傳》:東漢時期,蜀郡太守廉範(字叔度)廢除了禁止百姓夜間點燈勞作的規定,便利了民生。百姓為贊頌他的德政,創作了《五袴歌》,“廉袴”由此成為稱頌地方官員施行惠民政策的代稱。
現今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作為典故引用,強調官員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廉袴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廉”和“袴”。廉袴在古漢語中指的是廉潔和樸素的褲子。
“廉”字由部首“廠”和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部首“廠”代表着建築物,部首“”(讀音:麗女)代表着美麗的女性形象。 “袴”字由部首“⺲”(讀音:review襪子)和部首“穴”(讀音:學點急需)組成,總共有14個筆畫。部首“⺲”代表着褲子,部首“穴”代表着山洞。
廉袴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中:“廉頗廉頗,薰車朱茂。”廉頗是一位古代将領,他潔身自好,生活樸素,被譽為“廉袴”。自此以後,廉袴成為了形容人品高尚、生活簡樸的象征。
繁體字為“襴褲”,字形較複雜,但仍保留了廉袴一詞的意思。
在古代,廉袴是以篆書字形式書寫的。篆書是古代漢字書法的一種形式,該字的構造比較複雜,與今天的标準字形有所不同。
1. 他從不追求名利,一直過着廉袴的生活。
2. 她在家庭中起到了一個廉袴的榜樣作用。
廉潔、廉政、褲子、袴子等。
廉正、正直、廉明。
奢華、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