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貫的意思、軍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貫的解釋

軍籍。《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五年》:“丙申,下詔:‘諸州鎮軍貫,非有罪配隸者,皆免為民。’” 胡三省 注:“貫,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貫”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軍隊的基層編制單位,尤指古代軍隊中由一定數量士兵組成的戰鬥小隊或基本戰術單元。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沿革和功能特點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

根據古代軍事典籍記載:

  1. 基本編制單位

    “軍貫”特指古代軍隊中低于“隊”或“哨”的基層作戰單元,通常由數十名士兵 組成,是執行戰術指令的最小集體。例如宋代《武經總要》載:“五人為伍,十人為什,五十人為隊,百人為軍貫”,明确其編制層級。

  2. 戰術功能屬性

    在明代戚繼光《練兵實紀》中,“軍貫”被描述為攻守協同的基礎單位,強調士兵需“同進同退,貫連如一”,體現其名稱中“貫”(連貫、貫穿)的戰術意義。


二、曆史沿革與實例

  1. 宋代起源

    北宋軍隊推行“将兵法”,“軍貫”作為百人單位,由都頭統率,負責陣地防禦與小型突擊任務(《宋史·兵志》)。

  2. 明代演變

    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将“軍貫”整合為“鴛鴦陣”的核心單元,每“貫”12人,配備長矛、盾牌、火器等不同兵器,形成多兵種協同作戰模式(《紀效新書》)。


三、詞義辨析

需注意與相似術語的區别:


參考資料

  1. 《武經總要》(北宋·曾公亮)

    中國現存最早官方軍事百科全書,載宋代軍隊編制制度。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武經總要》原文

  2. 《練兵實紀》(明·戚繼光)

    詳述明代“軍貫”戰術應用與訓練方法。

    中國國家圖書館·戚繼光文獻庫

  3. 《中國軍事通史·明代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系統分析“軍貫”在明代軍事體系中的演變。

(注:部分鍊接需訪問專業數據庫獲取全文)

網絡擴展解釋

“軍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1.核心釋義:軍籍

2.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軍貫”作為成語,表示“軍隊紀律嚴明、行動一緻”,但這種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3.使用場景

“軍貫”的權威解釋為軍籍,源自古代兵制術語,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參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資治通鑒》及相關史學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抱枝拾葉本由冰惕不清不白饞魂撤棘成仁取義叱責篡賊雕虎焦原短打扮炖鍋頓卧多言多語迩室房長豐羽份子疙巴閣學貢禦果如其言寒流合秀回面胡七雜八甲蟲交識極竭渴骥奔泉闌檻靈變溜幹二淨六陽會首六一兒童節镂冰斸雪曼曼媚世秘簡樸悴平泉莊仆仆道途仆子切齒拊心情不可卻秦箫全本全和攘卻閏雙聲壓施教石馬失謬噬齧暑寒俗套調皮鬼兀得蟹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