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拐子馬的意思、拐子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拐子馬的解釋

亦稱“ 拐子陣 ”。亦稱“ 拐子馬陣 ”。古騎兵陣法名。選用精銳騎兵為大陣的左右翼,相互支援,用以進擊或拒守的陣形。一說為用以沖鋒陷陣的以韋索貫連的人馬。 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東西拐子馬陣》:“東西拐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營拐子陣并選精騎,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宋史·嶽飛傳》:“初, 兀朮 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大金國志·熙宗三》:“ 兀朮 自将牙兵三千,往來為援,皆帶重甲,三人為伍,貫韋索,號‘鐵浮屠’,每進一步,即用拒馬子遮其後,示無反顧;復以鐵騎馬左右翼,號‘拐子馬’。”《水浒傳》第八四回:“皂雕旂展一派烏雲,拐子馬蕩半天殺氣。”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拐子馬不始于女真》:“《宋史》謂 金 人善用拐子馬……按《晉·載記》: 穆帝 時 燕 慕容恪 擊 魏 主 冉閔 ,擇 鮮卑 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陣而前,遂破 閔 。則古時已有為之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拐子馬"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個特定的戰術術語,主要指宋金戰争時期金軍(女真)使用的一種重裝騎兵戰術陣型。其核心特點及含義如下:

一、詞義來源與戰術特征 "拐子馬"并非正式兵種名稱,而是宋人對金軍精銳騎兵側翼戰術的俗稱。"拐子"在宋元時期有"側翼"或"迂回包抄"之意(參考《漢語大詞典》"拐子"條)。該戰術将重甲騎兵以皮索或鐵鍊相連(通常三馬為一組),形成密集沖鋒隊形,利用戰馬的沖擊力和裝甲防護突破宋軍步兵防線。嶽珂在《桯史·拐子馬》中記載:"兀術有勁軍……皆重铠,貫以韋索,三人為聯,名‘拐子馬’。"

二、實戰應用與曆史記載 金軍拐子馬主要用于正面沖鋒與兩翼夾擊,在宋金戰争中屢次發揮威力。據《宋史·嶽飛傳》載,紹興十年(1140年)郾城之戰中,嶽飛令步兵"以麻劄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大破金軍拐子馬,成為經典戰例。此戰印證了拐子馬雖沖擊力強,但機動性受限的弱點。

三、學術考辨與概念澄清 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考證指出,"拐子馬"實為金軍左右翼騎兵的漢俗稱謂,其"連環馬"戰術可能被嶽珂過度演繹。現代研究(如王曾瑜《嶽飛新傳》)認為,該戰術實為女真"鐵浮圖"(重裝騎兵)與"拐子馬"(輕裝側翼)的協同作戰體系,宋人将二者混稱為"拐子馬"。

權威參考文獻

  1. 《宋史·嶽飛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嶽珂《桯史·拐子馬》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3. 《漢語大詞典》"拐子"釋義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4. 趙翼《廿二史劄記·拐子馬》 清代學術名著
  5. 王曾瑜《嶽飛新傳》 中國曆史文化叢書

網絡擴展解釋

“拐子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言文化及曆史背景綜合理解:

一、成語含義(語言文化層面)

二、軍事術語(曆史層面)

三、曆史訛傳與澄清

四、詞源考證

總結

該詞需分語境理解:日常用語中為貶義成語;曆史領域則指向金軍側翼騎兵戰術,需與訛傳的“連環馬”概念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闇丁安痊安營下寨白日撞敗子回頭金不換本銀鄙夭比坐博簡鈔旁錢陳伏饬令赤露酬贈船塢當家理紀道媪動亸二八二辂犯難飛飇恭奴共職規表旱蓮花郊隧攪雜接氣虀粉警惠景數隮配九息技勇菌人冷兵器栗暴疠疫惱聒鳥司逆計甯了騎驢客三日曲水散小人沙海省眼舌戰群儒市場機制説不來談議風生犆牲悌睦突轶挽歌郎溫房五彪顯道神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