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ronic disease] 積久難治的疾病。同“痼疾”
失今不治,必為锢疾。——《漢書·賈誼傳》
(1).痼疾。經久難治的疾病。錮,通“ 痼 ”。《禮記·問喪》:“然則秃者不免,傴者不袒,跛者不踴,非不悲也,身有錮疾,不可以備禮也。”《漢書·賈誼傳》:“失今不治,必為錮疾。” 顔師古 注:“錮疾,堅久之疾。” 宋 蘇轼 《賜苗授辭免恩命不許斷來章批答制》:“而卿辭以錮疾,豈所望哉!”
(2).喻指經久難改的惡習、缺點。 清 鈕琇 《觚賸·語字之異》:“ 粵 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 中國 經二十餘朝之**,閉塞其聰明,箝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六》:“諷刺畫本可以針砭社會的锢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锢疾漢語 快速查詢。
锢疾(gù j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難以治愈的長期病症”。該詞由“锢”與“疾”構成:“锢”本義為“熔化金屬填塞空隙”,引申為“封閉、頑固不化”;“疾”即疾病。二字結合後,特指病根深固、難以根除的頑症。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锢疾”最早見于古代醫學文獻與經典著作。例如《禮記·缁衣》中“锢疾不遺”的記載,鄭玄注疏将其解釋為“久病難愈之症”,印證了該詞在先秦時期的使用。漢代典籍《漢書·賈誼傳》更明确将“锢疾”與“痼疾”互通,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這是古代通假現象的典型例證。
在語義演變方面,《漢語大詞典》強調該詞包含三層遞進含義:①病理學層面的慢性頑症;②社會學角度的積弊陋習;③哲學範疇的根深蒂固之缺陷。現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則特别标注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與“痼疾”構成異形詞關系。
需要區分的是,雖然“锢疾”與“痼疾”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被列為規範異形詞,但《辭源》考據顯示二者存在細微差異:“痼”側重病程的長期性,“锢”強調病理的頑固性,這種差異在中醫典籍《黃帝内經》的注釋本中有具體病案佐證。
“锢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ù j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長期難以治愈的疾病
與“痼疾”同義,表示經久不愈的病症。例如《漢書·賈誼傳》中提到:“失今不治,必為锢疾”,強調疾病若拖延不治将成頑疾。
醫學與文獻中的使用
古代文獻如《禮記·問喪》中,用“锢疾”描述身體缺陷(如秃頭、駝背等)對禮儀的影響,體現其“不可逆”的特性。
指難以革除的惡習或缺點
清代鈕琇在《觚賸》中批評粵地語言書寫“仍訛襲陋”,稱其為“锢疾”,比喻文化中的積弊。魯迅也曾用“諷刺畫針砭社會锢疾”,指向頑固的社會問題。
思想或觀念的束縛
現代引申為思想封閉、固守舊觀念的狀态。例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被固定觀念束縛而無法進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禮記》等原文,或查看網頁來源。
迸筍标本啵滋部元裁截柴炭朝譴赪文吃語詩蟲流崇虛牀單刺呼促弦頓教泛僄飯食反響發直風軌傅合芙蓉幕趕超根底蛤像過官烘焰厚善黃梅雨喚則昏花胡梳君子三戒蘭新鐵路連線旒旌李贽露掌藐姑鳴怒遷祧氣質衢歌阒然宂散擩哜沙鹑善罷甘休拭目收簇收募説公案死馬當活馬醫委婉五羊皮下稷仙客骁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