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各宗派對其教主 釋迦牟尼 一生所說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國如華嚴宗判為“五教”,“頓教”居第四位,指不設位次、不依言辭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等。天台宗列為“化儀四教”之首。《景德傳燈錄·闍夜多》:“後至 羅閲城 ,敷揚頓教。”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附錄《天台宗》:“化儀四教,首先是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
(2).指禅宗六祖 慧能 創立的南宗法門。《壇經·付囑品》:“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拟求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禅宗頓教, 慧能 是創始人。”參見“ 頓悟 ”。
頓教,作為佛教術語,尤其在漢語佛教語境中,具有特定的哲學與修行内涵。它主要指一種主張通過瞬間覺悟、當下證得佛果的教法體系,與強調循序漸進修行的“漸教”相對立。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佛教義理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頓教(Dùn Jiào)
指佛教中主張修行者無需經曆長期漸進的階次,而是通過直指心性、當下頓悟即可成就佛道的教法門徑。其核心在于“頓悟”,即刹那間的徹底覺悟,破除無明,見性成佛。
來源依據:
該定義基于佛教經典《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六祖惠能提出“頓悟見性”之說,強調“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參考:
惠能《六祖壇經·般若品》:“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禅宗的核心标識
頓教思想由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系統闡發,成為南宗禅的标志。惠能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否定繁瑣經教與次第修行,推動禅宗本土化與平民化。
參考:
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頓教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
華嚴宗的判教體系
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将佛教教法判為“五教”,其中“頓教”特指不依言辭、直顯真如的教法(如《維摩诘經》),與禅宗頓悟說相呼應。
參考:
法藏《華嚴五教章》:“頓教者,唯是頓顯頓成,不立階位。”
頓悟成佛
主張衆生本具佛性,迷悟僅在一念之間。通過善知識點撥或機緣觸發,可瞬間覺悟自性,如“桶底脫漏”。
參考:
《楞伽經》:“自性清淨心,頓現一切法。”
不立文字,教外别傳
強調超越經典文字與邏輯思辨,以心印心,直契實相。如禅宗公案“拈花微笑”,即象征頓教的心法傳承。
參考:
道原《景德傳燈錄》載佛陀“拈花示衆”典故。
平等觀與簡易性
認為一切衆生皆可頓悟,破除修行階次差别,簡化修行形式(如反對坐禅苦行),契合中土“直截根源”的文化傾向。
《六祖壇經》
中國唯一稱“經”的祖師著作,系統闡述頓教思想,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來源:
敦煌本、宗寶本《壇經》現存于《大正藏》第48冊。
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
對頓漸二教有明确分判:“頓教者,頓顯頓證之宗;漸教者,漸修漸悟之門。”
來源:
收錄于《大正藏》第48冊。
學術研究支持
現代佛學研究确認頓教為中國禅宗的核心貢獻,如任繼愈《中國佛教史》指出:“惠能南宗以頓悟為旗幟,開創了禅宗新紀元。”
參考: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頓教雖強調瞬間覺悟,但并非否定修行。惠能提出“頓悟漸修”,即悟後仍需保任心性(如“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後世禅宗更以“頓悟”為綱,融合“漸修”實踐,形成圓融體系。
參考:
印順《中國禅宗史》:“頓悟是理入,漸修是行入。”
頓教是以“當下覺悟”為核心理念的佛教修行觀,由禅宗六祖惠能發揚光大,并深刻影響了東亞佛教思想與實踐。其價值在于破除形式束縛,直指人心解脫,成為漢語佛教哲學的重要遺産。
“頓教”是佛教術語,同時也有引申的漢語成語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判教體系中的定義
禅宗南宗法門
核心特點
作為成語時讀作“dùn jiào”,形容突然領悟道理,如“他經點撥後頓教,豁然開朗”。此用法側重描述瞬間開悟的狀态,與佛教義理有相通之處。
以上内容綜合佛教判教體系、禅宗思想及漢語語義,需注意佛教解釋與日常成語用法的區别。
百疏百圍薄晩飽學之士疕瘍長衫垂裕後昆春畲大箛東家侗劇抖神兒短褐不完貳觞法議分兒翂翂翐翐分好刿鉥嘉悼郊寒島瘦驕日驕偷借以疾棘謹悉荩言鋸匠刻勵苛削扣分匡俗山蠟淚拉力器磊疊斂手足令節幔帷内腔攀絆攀引平安字清平調雀梅絨線省聽蛇神殊觀梳空樹屏淘汰賽鐵達鐵達鐵蒺藜骨朵讬養忘歸聞噎廢食夏葛小本經紀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