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散”。1.閑散,無固定職守。《後漢書·蔡邕傳》:“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冗散。”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及既得之,終不能拔,或納讒而誅之,或放之乎冗散。” 宋 陸遊 《辭免賜出身狀》:“欲望敷奏,特賜追寝,以安冗散之分。” 明 王世貞 《辛日之郊外小飲河亭即事》詩:“所欣居冗散,況此樂遊年。”
(2).指閑散的人。 明 文徵明 《送周君振之宰高安叙》:“鄉貢率起自冗散,其得邑往往鄙小。”
(3).疲沓渙散。《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六年》:“兵在精不在衆,宂散坐食,非計也。”
(4).謂文章拖沓松散。 明 唐順之 《答王南江提學書》:“今往近作數篇,宂散無可采。”
宂散(rǒng sǎn)是現代漢語中一個較為少用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角度解析:
本義
指"多餘而松散"的狀态。"宂"通"冗",意為繁雜、多餘;"散"表示不集中、閑散。二字組合後,多用于形容機構或人員配置中存在的低效現象。
詞性特征
該詞屬形容詞性,在語法結構中常作謂語或定語。如《漢語大詞典》收錄用例:"宂散之職,宜加裁汰。"
使用範疇
主要應用于古代公文及近現代政論文本,現代多被"冗員""閑散"等詞替代。在具體語境中可指:
典源佐證
《宋史·職官志》有"省宂散,增俸給"的政令記錄,印證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應用場景。
注:本文釋義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編纂規範,核心詞義解析參照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釋體例。
“宂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ǒng s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該詞主要有以下四類解釋():
“宂散”是一個多義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後漢書》《抱樸子》等來源。
艾納柏梁台拔茅連茹秉賦波委雲集稱奬淳善蛾眉曼睩蜂窠唱戲風雨幹笃幹止公甲孤犢觸乳鍋門好樣的好勇合伯膊和顔化向晦盲回斜交納浃浴窘執抉目胥門局天促地口耳相承潰潰狼崽涼闇連圻緑乳盟言岷邛陌面不相識内衷泥溝拟物女儈彭月愆阙騎衡權嬖痊較饒潤忍可仁民愛物蕊女濡墨殇折少揚審單市券天貌天維委令五甲兀者險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