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散”。1.閑散,無固定職守。《後漢書·蔡邕傳》:“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冗散。”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及既得之,終不能拔,或納讒而誅之,或放之乎冗散。” 宋 陸遊 《辭免賜出身狀》:“欲望敷奏,特賜追寝,以安冗散之分。” 明 王世貞 《辛日之郊外小飲河亭即事》詩:“所欣居冗散,況此樂遊年。”
(2).指閑散的人。 明 文徵明 《送周君振之宰高安叙》:“鄉貢率起自冗散,其得邑往往鄙小。”
(3).疲沓渙散。《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六年》:“兵在精不在衆,宂散坐食,非計也。”
(4).謂文章拖沓松散。 明 唐順之 《答王南江提學書》:“今往近作數篇,宂散無可采。”
“宂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ǒng s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該詞主要有以下四類解釋():
“宂散”是一個多義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後漢書》《抱樸子》等來源。
宂散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具有豐富的内涵。接下來,我們将會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宂散是一個名詞,意思是指事物分散、散布開來。它可以用來形容雨水、光線、氣味等逐漸分散的情況。
宂散字可以拆分為"宀"和"散"兩個部首。其中,"宀"是"寶蓋"的意思,表示與房屋有關;"散"表示分散的意思。
宂散共有13個筆畫,其中"宀"部為3畫,"散"部為10畫。
宂散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在繁體中,它的字形為「悤散」。
在古時候,宂散字的寫法略有變化。有時候會将"宀"部寫成"宀"字的上半部分缺失,隻留下下半部,或者寫成類似于"㫃"的形狀,表示房屋或遮蔽的意思;"散"部的寫法則與現代基本一緻。
1. 暴雨過後,雨滴宂散在地面上。
2. 高樓大廈的燈光在夜晚宂散開來,美麗而明亮。
宂散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多個詞語,例如:
1. 宂散無蹤:形容事物突然消失或逐漸散去。
2. 散漫宂綴:形容行文雜亂無章、缺乏條理。
宂散的近義詞可以是分散、散落、散開等;反義詞則可以是集中、集合、聚集等。
總之,宂散是一個具有深意的詞語,描述了事物逐漸分散、散布開來的情景。通過了解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