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旒旍 ”。1.有垂旒的旌旗。《文選·宋玉<高唐賦>》:“王乃乘玉輿,駟倉螭,垂旒旌。” 李善 注:“旒旌,謂建太常十二旒。”
(2).指銘旌。《文選·曹植<王仲宣诔序>》“何用誄德,表之素旗” 李善 注引 漢 揚雄 《元後诔》:“著德太常,注諸旒旍。”《文選·顔延之<拜陵廟作>詩》:“萬紀載弦吹,千載託旒旌。” 呂延濟 注:“有功者銘書於旒旌之上。”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綜 漢 魏 諸家所為誄辭,殆兼數義:其一,述德詠功;其二,贈終叙哀。辭則表之旒旍,或刊碑碣。”
關于“旒旌”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旒旌”讀作liú jīng,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出處與例證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研究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場景。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高唐賦》中側重儀仗功能,而喪葬文獻中則指向銘旌用途。
《旒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國君的宣示權威和統治的象征。在古代,國君和貴族在祭祀、宴會、軍事等場合常常會懸挂旗幟或裝飾旌旗作為标志和象征。因此,《旒旌》也常用來形容權威或官方的标志和象征。
《旒旌》是由部首方(方旁,即方形)和旅(左右結構)組成的。方部表示建築物,旅部表示編鐘的形狀。總共有12個筆畫。
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商周時期,旌龍起源于中國,是古代權威的标志。後來,旌龍演變成了旌旗的形态,用來象征國家統一和權威。而“旒”的繁體中把“龍”(龍)改成了“彡”,形成了今天的繁體字形。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漢字的《旒旌》寫法為“龍”。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法演變,寫法逐漸簡化為現在的樣子。
1. 他們高舉着國旗和旒旌,慶祝勝利。
2. 這個建築是城市的象征,它的建築外牆上刻有旒旌的圖案。
組詞:旌旗、國旗、旗幟、旌門、旌表
近義詞:旗幟、纛、幡
反義詞:廢旗、失旗、敗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