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旌的意思、旒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旌的解釋

亦作“ 旒旍 ”。1.有垂旒的旌旗。《文選·宋玉<高唐賦>》:“王乃乘玉輿,駟倉螭,垂旒旌。” 李善 注:“旒旌,謂建太常十二旒。”

(2).指銘旌。《文選·曹植<王仲宣诔序>》“何用誄德,表之素旗” 李善 注引 漢 揚雄 《元後诔》:“著德太常,注諸旒旍。”《文選·顔延之<拜陵廟作>詩》:“萬紀載弦吹,千載託旒旌。” 呂延濟 注:“有功者銘書於旒旌之上。”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綜 漢 魏 諸家所為誄辭,殆兼數義:其一,述德詠功;其二,贈終叙哀。辭則表之旒旍,或刊碑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旒旌是古代儀仗用的一種旗幟,由“旒”和“旌”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旒”原指帝王冠冕前後懸垂的玉串,後引申為旗幟邊緣的飄帶裝飾;“旌”則指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旗杆的旗幟,常用于祭祀、軍事指揮或儀仗隊列。兩字合稱時,“旒旌”特指帶有垂旒裝飾的禮制旗幟,象征權威與尊貴,常見于《周禮》《禮記》等文獻描述的皇家儀典場合。例如《宋史·輿服志》中記載:“黃旒朱旌,以表至尊”,印證其與帝王禮儀的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旒旌”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旒旌”讀作liú jīng,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 亦作“旒旍”:屬于異體字形式,多見于古代文獻。
  2. 有垂旒的旌旗:指古代帝王或高官儀仗中帶有垂旒(旗子邊緣的裝飾性流蘇)的旗幟,象征身份或權力。
  3. 指銘旌:古代喪禮中書寫逝者姓名官職的旗幡,用于出殡時引導靈柩。

出處與例證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研究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場景。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高唐賦》中側重儀仗功能,而喪葬文獻中則指向銘旌用途。

别人正在浏覽...

半斤八兩邊隴巢居傳跸楚王台觕豪單機電大放年學發淤廢辍紛至沓來幅度甘潤功服光榮花過摩固志好官缺慧智監括椒德機格雞樹顆粒潰師雷起瞭望台留蘭香祿使露頭角衲袍鲇魚上竿逆命平天冠千奴青燭绮襦纨袴求諐觞宴生剝生材適情事統食輿束帶説鹹道淡貪髒枉法桃闆通德門通啓統系外呈答文官穩實文劄無員舷邊向午小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