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肩靡 ”。1.肩與肩相摩,形容人多擁擠。《淮南子·齊俗訓》:“今之國都,男女切踦肩摩於道,其於俗一也。” 漢 桓寬 《鹽鐵論·論菑》:“刑者肩靡於道,以己之所惡而施於人,是以國家破滅,身受其殃。” 宋 蘇洵 《申法》:“今也,採珠貝之民,溢於海濱;糜金之工,肩摩於列肆。” 清 閻爾梅 《出都門往遊西山》詩:“自晨至午人肩摩,午後遊人無覓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成》:“至邸,則鶉人肩摩於墀下。”
(2).指靠近。 陳毅 《送舊友南歸》詩:“妙善隱蔽,與敵肩摩;我不出手,敵不知覺。”參見“ 肩摩轂擊 ”。
“肩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ān mó,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人群密集擁擠,肩膀互相摩擦的情景,形容人流量極大或空間極度擁擠。
形容人多擁擠
源自字面意義“肩與肩相摩”,如《淮南子》中描述:“男女切踦肩摩於道”,比喻人流密集、行動受限的場景。
引申為靠近或接觸
在特定語境中可表示“接近”,如陳毅詩句“與敵肩摩”,暗指隱蔽行動中貼近敵人。
相關成語擴展
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如《戰國策》《淮南子》,以及近現代文學(如陳毅詩作)。
肩摩(jiān mó)是一個成語,意為肩并肩相靠在一起。形容人們在擁擠的場合中互相擠壓、争相争奪位置。
肩(⺻,三畫)是指人的肩膀部分。
摩(抹,9畫)是指用手搓揉的動作。
肩摩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年》:“毋終擊之,有喪師。君子曰:‘莫之謀從,當葬乎野。’(注:乃意為摩)肩摩之私以從公。”
繁體寫法為「肩膊摩擦」。
在古代,肩摩的寫法為「肩膀上相互摩擦」。
1. 火車站裡人山人海,人們肩摩着肩争搶着上車。
2. 演唱會前的門口,人們争先恐後地肩摩着肩,希望能盡早進場。
肩并肩、擠肩、争相肩摩
争先恐後、擁擠
相安無事、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