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圭璋的意思、圭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圭璋的解釋

(1).兩種貴重的玉制禮器。《禮記·禮器》:“圭璋特。” 孔穎達 疏:“‘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貴也;‘特’謂不用他物媲之也。諸侯朝王以圭,朝後執璋,表德特達不加物也。”《淮南子·缪稱訓》:“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 清 袁枚 《新齊諧·滑伯》:“ 滑伯 之神,時時出現。圭璋衮冕而出者,官必陞遷;深衣便服而出者,官多不祥。”

(2).比喻高尚的品德。語本《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鄭玄 箋:“王有賢臣,與之以禮義相切瑳,體貌則顒顒然敬順,志氣則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陶澍 注:“懷有圭璋之潔。” 宋 蘇轼 《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閲之家,固宜首應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 王闿運 《瞿學士妻吳氏墓志銘》:“未貴而章,圭璋特美。”

(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宋 王安石 《贈尚書吏部侍郎句公墓志銘》:“溫溫 句公 ,有美有相,不衒不求,卒為圭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圭璋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本義指古代兩種重要的禮儀玉器。《漢語大詞典》記載,“圭”為長條形玉器,上端呈三角狀,象征天子權威;“璋”則指半圭形玉器,《說文解字》釋其“狀如半圭”,常用于祭祀與朝聘儀典。

在引申義層面,圭璋被賦予品德象征。《禮記·聘義》以玉喻德,稱“圭璋特達,德也”,鄭玄注疏解為“玉之美者,其聲清越”,喻指君子高潔品行。《詩經·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令聞令望”更将玉器形制之美引申為人格修養境界。

文獻例證顯示其曆史流變。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載“圭璋以為信”,強調其在盟誓中的憑證功能。宋代朱熹《詩集傳》釋“圭璋”為“貴重之玉”,突顯其價值維度。近現代《辭源》則系統歸納其三重屬性:禮器、信物、人才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

“圭璋”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禮器與象征符號,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與形制 圭璋是兩種玉制禮器,圭為上尖下方的長條形玉器,璋則為半圭形(即圭縱向剖開的一半)。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持圭觐見君王,持璋拜見王後,體現嚴格的禮制規範。

2. 禮儀與政治象征 作為“瑞信之器”,圭璋在祭祀、朝聘等儀式中使用,代表持有者的身份與權力。《禮記·禮器》記載“圭璋特”,指其單獨使用無需配飾,突顯尊貴。

3. 品德與人才比喻 《詩經·大雅·卷阿》以“如圭如璋”形容人品德高尚、氣度非凡,後世延伸為對君子高潔品性的贊美,如陶淵明詩句“映懷圭璋”。晉代文獻還以圭璋喻指傑出人才。

4. 美學與文化意象 圭璋因其材質珍貴、造型典雅,被賦予美學意義,既象征器物之美(如“珍貴玉器”),也用于描繪自然景緻的高雅瑰麗。

圭璋兼具實用禮器、權力符號、道德隱喻三重文化内涵,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倫理與藝術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禮記》《詩經》及漢唐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不得其死不遑不忍不知人恻念灇灇寸效打斷盜財登朝登記點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抵瑕陷厄翻錄豐碣氛沴附助幹手貢船拱聖觀察力廣莊何至于瘊贅經架矜能負才季指可慮空喉褲裆羸耗亮相聯席柳骨顔筋米尺末利謀身耐心甯親配電盤七短八長七伐秋霰起止卻顧山峁攝試石獅市屬耳目所自甜不唧,甜不唧兒同流徒歌問親五風無良誣漫悟頭詩下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