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豆規銀、九八規元。1933年以前, 上海 通行的一種記帳貨币。規元隻作記帳之用,以 上海 銀爐所鑄二七寶銀折算使用。《冷眼觀》第九回:“ 西林 亦以我母親亡故,是件大事,不便固留,送了我四十兩規元。”《新華月報》1955年第3期:“在銀兩制度的情況下,由于各種秤的分量不一緻,分為庫平、關平、漕平、市平等,記帳單位是規元等,行使的卻主要是銀元、銀角、銅元。”
規元是近代中國上海地區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币單位,主要流通于1933年之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别稱
規元又稱“豆規銀”“九八規元”,是當時上海通行的虛銀兩記賬單位。它并非實體貨币,僅用于賬務結算,實際交易需通過上海銀爐鑄造的“二七寶銀”折算使用。
2. 折算規則與用途
規元的計算方式以二七寶銀為标準。二七寶銀成色較高,需按一定比例折合為規元,例如50兩寶銀可折算為52兩7錢規元。這種制度簡化了不同成色銀兩的換算,便于商業貿易和金融結算。
3. 曆史背景與廢止
規元制度反映了近代中國貨币體系的複雜性。1933年國民政府推行“廢兩改元”政策,規元隨銀兩制度一同被廢除,由銀元(如“袁大頭”)取代。
4. 文化記載
在文學作品如《冷眼觀》中,曾出現“四十兩規元”的表述,印證了其在當時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實際應用。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資料與文獻記載。若需更專業的金融史考證,建議查閱權威經濟史文獻。
《規元》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規定的原則和根本。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規”和“元”。
“規元”的部首是“見”,它是一個常用的偏旁部首。而整個漢字共有13畫。
《規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會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來約束行為和管理社會。這些規定被視為根本和原則,因而稱為“規元”。
《規元》的繁體字為 “規元”,它的結構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規元》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異,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規”和“元”的結構。
1. 這個社會有一定的規元,必須按照規定的原則行事。
2. 我們需要遵守這個公司制定的規元,以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規定、元素、原則
标準、原則、準則
違規、非元、不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