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管理國家財經事務最高行政機關三司的别稱。《宋史·職官志二》:“三司之職,國初沿 五代 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其恩數廪祿,與參、樞同。” 宋 文同 《謝轉官表》:“是使吏闈之蕞品,亦升計省之中行。”
察考。 元 袁桷 《信州貴溪縣楊林橋記》:“二千年來著律令者,長吏率遵守文具,飾傳舍,除驛道為急;使者所弗至,不復計省民所必趨而顓受其害。”
“計省”是宋代管理國家財經事務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的别稱,其核心含義與職能如下:
機構性質與職能
計省即三司,負責統籌全國財政事務,包括鹽鐵、度支、戶部三大部門,掌管賦稅征收、財政支出及戶籍管理等。據《宋史·職官志二》記載,三司“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權力獨立于朝廷其他部門,直接向皇帝負責。
曆史沿革
其制度沿襲五代,宋初為加強中央集權,将財政權集中于三司,主官稱“三司使”,地位僅次于宰相,被稱為“計相”。
其他含義
元代文獻中,“計省”偶作動詞使用,意為“察考”,如元人袁桷在《信州貴溪縣楊林橋記》中提到地方官吏忽視民生需求,“不複計省民所必趨”。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要含義仍指向宋代三司。
計省的核心定義是宋代中央財政機構三司的别稱,職能覆蓋國家經濟命脈,是研究宋代官制與財政體系的重要概念。
計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省視,即省察、省思、反省。它表示對自己的行為、思想或言語進行檢讨、反思和總結。
計省的部首是目(目字旁),共有10畫。
計省是一個古代漢字,在古文獻中有所記載。它的繁體字為計省。
在古代漢字中,計省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部分字形可能略微變化,例如「計」字的上邊是兩撇,而現在則是一撇。另外,「省」字在古代的寫法中,筆畫較多,形狀也稍有差異。
1. 再做事之前,我們要認真地計省一下自己的過錯。
2.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計省一天的所作所為。
計劃、省察、省思、反省、深省、檢查、察覺等。
近義詞:反思、反躬自省、審視、自省。
反義詞:放任、自負、輕狂、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