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陳設祭祀食品。《後漢書·祭祀志下》“四時合祭於 世祖廟 ” 劉昭 注引 晉 謝沉 《後漢書》:“上言…… 明德皇後 宜配 孝明皇帝 於 世祖廟 ,同席而供饌。”
(2).指宴飲時所陳設的食品。《晉書·王濟傳》:“帝嘗幸其宅,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晉書·羊曼傳》:“時朝士過 江 初拜官,相飾供饌。”
“供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òng zhuà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在祭祀儀式中擺放祭品,表達對祖先或神靈的敬意。例如,《後漢書·祭祀志》中提到“同席而供馔”,即指祭祀時共同擺放祭品。這一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祭祀禮儀的莊重性。
引申為宴請賓客時準備的豐盛食物,體現主人的待客之禮。如《晉書·王濟傳》記載:“供馔甚豐,悉貯琉璃器中”,描述宴席的奢華。現代語境中,也可泛指為款待他人而精心準備的飲食。
在特定語境下,“供馔”還可指孝子供養父母的行為。例如成語“茅家供馔”出自《後漢書》,喻指子女盡心奉養雙親。
“供馔”既可指祭祀禮儀中的祭品陳設,也可指宴飲或日常待客的食物,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均與“以食表敬”相關,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禮儀和待客之道的重視。
《供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為祭祀或宴會準備食物和酒。
《供馔》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字旁,并且它共有16個筆畫。
《供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認為通過為神靈或祖先獻祭并供奉食物和酒,可以祈求保佑和祝福。
《供馔》的繁體字為「供饌」。
在古代,漢字《供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餺飱」,表示祭祀時煮熟的肉和稻米。
1. 在祭祀儀式上,人們擺放出豐盛的祭品供馔。
2. 宴會的主人特意為客人準備了精美的供馔。
供奉、供神、馔飲、祭香
祭祀、宴請、盛宴、款待
饑餓、餓肚子、斷食、禁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