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冥司的衙役,雜差。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玉女以黃玉為誌,大如黍,在鼻上,無此誌者,鬼使也。”《西遊記》第十一回:“第一殿 秦廣大王 即差鬼使催請陛下,要三曹對案。” 吳梅 《雙報應·合鸩》:“土地帶鬼使繞塲一轉介。”
(2). 清 時戲稱出使外洋官員。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九:“一時戲言,遂有帝師、王佐、鬼使、神差名目……若鬼使,則出使外洋之員。”
“鬼使”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冥司的衙役或雜差
指傳說中陰間的差役,負責執行冥界事務。例如《西遊記》第十一回提到“秦廣大王差鬼使催請陛下”,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記載了相關描述,通過鼻上的黃玉标記區分“玉女”與“鬼使”。
清代對外交使節的戲稱
清朝時期,民間戲稱出使外國的官員為“鬼使”,帶有調侃意味。 這一說法在陳康祺《燕下鄉脞錄》等文獻中有提及。
部分現代語境中,“鬼使”被用作比喻,形容某人能力超群或技藝精湛,如“他在音樂方面是個鬼使”。 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網絡或口語化表達。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酉陽雜俎》《西遊記》等原著,或清代史料。
《鬼使》一詞是指能夠驅使和操縱鬼魂的存在。鬼使通常是指擁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或者某些神秘生物,能夠與鬼魂進行交流、命令或指揮其行動。
《鬼使》由兩個部首組成:鬼(鬼魂)和使(驅使、操縱)。它總共有13個筆畫。
《鬼使》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在古代中國,人們相信鬼魂的存在,并認為有些人具有能力與鬼魂進行交流和操縱。這些人被稱為鬼使。
《鬼使》的繁體字為「鬼使」,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鬼使」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整體形狀和意思都與現代的寫法相似。
1.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成為了一名擁有鬼使之力的人物。
2. 傳說中的鬼使可以呼喚亡者的靈魂,向他們索取信息。
1. 鬼神使者(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使)
2. 鬼魂使徒(驅使和掌控鬼魂的使者)
1. 掌控幽靈
2. 驅使鬼魂
1. 人類
2. 平凡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