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dy gone and reputation ruined] 身軀和聲譽一齊毀滅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謂身軀與名聲一齊毀滅。 晉 桓玄 《與劉牢之書》:“孰若翻然改圖,唯理是宅,保其富貴,全其勳業,則身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俱窮,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 宋 洪邁 《容齋四筆·王勃文章》:“ 杜 詩雲:‘ 王 楊 盧 駱 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 江 河 萬古流。’正謂此耳。身名俱滅,以責輕薄子。 江 河 萬古流,指四子也。”
“身名俱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指人的身份地位與名聲榮譽一同毀滅,強調個人在聲譽和現實存在上徹底消亡。常用于形容因重大失敗或丑聞導緻身敗名裂的結局。
構成與發音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桓玄《與劉宰之書》:“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意為:與其身首異處、聲名盡毀,被天下人恥笑,不如另作選擇)。
後世如《晉書》《周書》等史書亦引用此語,形容人物因錯誤抉擇導緻徹底失敗。
使用場景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詞典及文史資料,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漢典》或《晉書》相關篇章。
《身名俱滅》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意思是指人的身體和名字都徹底消失,不再存在。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聲名狼藉,聲譽盡失,再也無法恢複。
《身名俱滅》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身”、“名”、“俱”和“滅”,分别屬于“身”、“口”、“人”和“火”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5個。
《身名俱滅》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人主有品曰察,軍有功曰爵,功曰官,名曰位,失官名、功名,謂之身名俱亡。”這句話是在描述古代的政治環境中,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官職和功名,就連人的名字也會被遺忘,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身名俱滅》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身名俱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與現在不同的地方。《身名俱滅》中的“名”字在古代寫作“名”,“名”的下部寫作“口”,帶有嘴的形狀,象征着人的名字通過口傳揚開來。
他的丑聞被曝光後,他的身名俱滅,再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涅磐身心重生、形影不離、聲名狼藉
名聲掃地、罵名遠揚、名譽掃地
名聲鶴立、功成名就、名副其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