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晷与刻漏。古代的计时仪器。 清 魏源 《海国图志·筹海篇三》:“仪器则鐘表晷刻,不亚西土。”《清史稿·礼志七》:“ 康熙 二十一年,命展御门晷刻。”
(2).片刻。谓时间短暂。《西京杂记》卷四:“ 成帝 旹, 交趾 越嶲 献长鸣鸡,伺鸡晨,即下漏验之,晷刻无差。”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於歷年。”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刘公墓志铭》:“安人尝侍太宜人疾,晷刻不离。”
(3).时刻,时间。《梁书·贺琛传》:“﹝ 琛 ﹞每见 高祖 ,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 贺雅 。’”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詬厉不与饮食。”
晷刻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晷刻"为古代汉语复合词,原指日晷上划分的刻度,后引申为短暂的时间单位,特指极短的时间片段。该词在典籍中常以"片刻""须臾"为同义词,例如《汉书·王褒传》中"日昳不暇晷刻"即强调时间紧迫性。
二、词义详细解析
"晷"指日晷,即通过太阳投影测定时间的仪器。《说文解字》释为"日景(影)也",其刻度划分昼夜时辰。
"刻"原为古代漏壶的计时单位,《周礼·夏官》记载"挈壶氏掌刻漏",一昼夜分为100刻,后简化为96刻,每刻约合现代15分钟。
"晷刻"组合后,词义从具体计时工具转向抽象时间概念。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称:"晷刻者,测日而定分秒",体现其精确性。
三、文学与历史用例
宋代苏轼《夜直玉堂》诗云:"欲知晷刻衰容改,一夜风枝语未休",以晷刻喻指光阴流逝。
《宋史·律历志》载有"以晷刻考中星",说明其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
四、权威典籍佐证
《周礼注疏》郑玄注:"晷影至刻,则气至之验",证实晷刻与节气测算的关联性。清代《康熙字典》将其归入"日部",释义为"测日景以定时辰"。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等权威文献,未添加无效网络链接以保障信息可靠性。)
“晷刻”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可结合古代文献及权威资料综合说明:
指古代计时仪器
即“日晷”与“刻漏”的合称,两者均为古代计时工具。
表示短暂的时间,即“片刻”
强调时间极短,常见于古文描述。
例:唐代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中“晷刻之误,或遗患於历年”;《西京杂记》载“晷刻无差”。
泛指时间或具体时刻
可指某一特定时间点,或时间的流逝。
例:《梁书·贺琛传》中“与语常移晷刻”;王安石诗中“未觉晷刻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计时方式或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海国图志》等来源。
暗礁按阅卞忿笔歌墨舞不成三瓦不自量诚正串并联单线联系帝网懂事杜若独幸发标沸井封界附农高素隔辙雨害虫海寰后梢花书恢纮胡嘌降拜谫愚犍椎接连积获景同儁乂靓仔鳢鮬零堕临机应变流被六漠六院卖文明徵女飐甓甃乾始柔长删定官申守帅臣疏舛黍糕四境搜括所易陶物推筴土造无可奉告五劳无能贤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