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帶。 清 孫鼎臣 《君不見》詩:“船中健兒好身手,白布裹腰紅帓首。”
“裹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具體解釋如下:
指腰帶或用布纏繞腰部的行為。例如清代孫鼎臣詩句“白布裹腰紅帓首”,描述的是将布條系在腰間的裝束(出自《君不見》詩)。
在《查字典》中被解釋為比喻心理狀态:
部分方言中可能表示“吸奶”(如提到“小孩兒一生下來就會裹奶”),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注意:成語用法僅見于,其他來源均以“腰帶”為核心釋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用于文學比喻需謹慎考據。
《裹腰》是一個描述摟着腰部的動作或添加腹部的物品的詞語。它可以表示用布或繩子緊緊綁住腰部的動作,也可以指涉一種帶子或腰間物品,用于加固腰部,保護内髒。
《裹腰》的拆分部首是“衣”和“月”,其中“衣”表示與服飾相關的意思,而“月”表示與身體、肉體相關的意思。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将《裹腰》的筆畫劃分為8劃。
《裹腰》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養生主》一文中,作為描述養生中的一種方式。它後來逐漸被人們用來指代綁腰的動作或物品。
《裹腰》的繁體字為「裹腰」。
在古代,人們對《裹腰》的寫法有所變化。一種古代的寫法是「裹腰」,另一種寫法是「裹腰」。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寫法。
1. 媽媽用細帶子将孩子的衣服裹腰,以防止寒冷。
2. 這個醫生建議我每天裹腰,以緩解腰痛。
1. 綁腰:指用繩子、布條等将腰部固定起來的動作。
2. 腰帶:用來束縛腰部的帶子。
《裹腰》的反義詞可以是「松腰」,意為松開或解開腰部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