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白茆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易·大過》:“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孔穎達 疏:“潔白之茅。”《詩·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高亨 注:“白茅,一種草,潔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類。”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錫君玄土,苴以白茅。” 唐 岑參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詩:“長風吹白茆,野火燒枯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
(2).茶名。 宋 楊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産,六經載之詳矣。獨異美之名未備…… 北苑 曰葉布絶品,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白茅(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又稱茅草、絲茅,是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植物特征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詳述:
《漢語大詞典》釋“白茅”為:
禾本科植物,根莖細長,葉片線形,花穗密生白絲狀毛。古代常用于祭祀包裹祭品,或編織草席、草鞋等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草綱目》載:
白茅根甘寒,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其花穗名“茅針”,幼嫩時可食。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
形态特征
生态作用
根系發達,可固沙護坡,但過度繁殖易成雜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祭祀禮器
先秦時以白茅包裹祭品(“縮酒”),象征潔淨。《周易·泰卦》有“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之句,注疏指“包荒”即白茅包裹祭品。
來源:《周易正義》,孔穎達疏。
經濟用途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文學意象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以“白茅包之”隱喻純真愛情,後衍生“白茅之貢”表虔誠進獻。
《詩經·豳風·七月》:
“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鄭玄箋:“取白茅以供祭祀。”
《莊子·秋水》:
“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注家謂“練實”或指白茅花穗。
注:以上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典籍及學術出版物,未提供鍊接處因需确保來源真實有效,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白茅是一種具有多重文化、藥用及生态價值的植物,以下為詳細解釋:
白茅(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是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直立,高30-80厘米,葉片呈窄線形且内卷,邊緣粗糙。其顯著特征為圓錐花序上密生白色柔毛,花穗形似絲狀,故别名“絲茅”。根莖粗壯,可入藥,味甘,穎果橢圓形。
白茅的根、莖、葉均具藥用功效,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歸肺、胃、膀胱經,主要用于:
白茅適應性強,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如遼甯、山東)及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于沙質草甸、河岸等環境。其根莖耐旱且再生能力強,易成頑固雜草。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藥方配伍或生态影響,可查閱相關中醫藥典籍或植物學研究資料。
荜撥柄坐黪黩逞味傳瑞楚夢雲雨初名瓷漆大模大樣定一尊奉行甘嗜篝燈呵凍寒鳴黃陸火毳火伏疆略角球進參盡然倔頭開衿挎鬥,挎鬥兒郐下魁長量小力微連環畫聯裾力巴率土歸心埋蛇貓兒食美措丕乃峭法契勘輕下慢上三下五除二甥館勝任市販十足霜妍四果司味素垩恬不知愧缇萦通憂共患微勞甕城骛骛罅洞先睹為快相沿鮮眉亮眼小愒消瘦席不暇煖